2020年11月18日10:34 來源:映象網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議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推進農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是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智慧農業,讓老百姓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也不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更不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更重要的是,智慧農業幫助農戶增產增收,促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當下,發展智慧農業還需多方努力。
農戶應轉變觀念,積極接受新技術。農戶應該意識到,與傳統農業相比,智慧農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當下,有不少人墨守成規,不愿意接納新事物,依靠經驗種地。殊不知,科技帶來的收成遠遠超過“經驗主義”。另外一個方面,智慧農業的前期投入使用需要一定的資金,這也會給不少農戶帶來困擾。但農戶們應該認識到,智慧農業是“一本萬利”的,一經投入使用,后續投入會慢慢減少,而收成確實是遞增的。
社會力量應極力幫扶。智慧農業要投入使用,是在其研發出來的情況下。社會上科技公司應該積極研發智慧農業,不斷完善智慧農業。不論是物聯網,還是大數據,亦或是無人機的檢測,在當下的智慧農業中發揮著頂梁柱的作用??蒲腥藛T應當加緊將物聯網與農業發展聯系起來,實現真正的智慧農業。同時,各地農科院也應該開展技術培訓會,幫助農戶學習新技術,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張慧慧)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為河南指明了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等“四張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給河南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p>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新農人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如何打造一支覆蓋生產、流通、營銷全產業鏈的農村雙創力量?新農人又如何嘗試互聯網+技術? 11月21日,
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長期以來,解決糧食問題是治國理政中最大的事情。自始至終,黨和政府也都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當然,基層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