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0日17:28 來源:環球網
8月1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組織、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發現最美鐵路·重走絲綢之路”活動正式啟動。采訪團一行來到“黃濤探傷工作室”“張海波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參觀體驗專業化、標準化、現代化的鐵路工作。
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黃濤和張海波們卻擁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創造了精彩人生。他們的成功秘訣在哪?或許,正如那句“天道酬勤,業道酬精”一樣,是工匠精神成就了他們。
何謂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力爭極致的精神。推著探傷儀器在鐵道線上默默耕耘,低著頭、彎著腰,眼睛緊緊盯著儀器顯示屏的探傷工、指尖毫厘筑起千里歸途的信號工、把工作中的零件和設備翻天覆地研究琢磨,練就了蒙眼拆裝轉轍機絕活的輪修工......他們都是平凡的勞動者,更是懷揣匠心的追夢人。
匠心創造精彩,實干成就未來。在“黃濤探傷工作室”“張海波技能大師工作室”里,一個個不停追夢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提升、不斷突破,不僅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也為鐵路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個個崗位的奮斗,匯成鐵路向前奔跑的力量,才有了“鐵路密布,高鐵飛馳”的壯美景象,才有了“復興號列車邁出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也才有了“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的美好愿景。
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工匠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我們要實現中國夢,就離不開千千萬萬個工匠的杰出貢獻。“天眼”探空、“墨子”傳信、高鐵飛馳、大飛機首飛、“鴻蒙”發布……一個個工匠的奮斗,一個個領域的技術突破,映照出強起來、富起來的中國。可以說,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是一種時代符號,也是一種歷史的抉擇。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人正是用精益求精的技術追求,爭當一流的勇氣和銳氣,向世界證明著自己的實力。這群星璀璨的工匠們,正不斷繪就著最美最靚的風景線,抒寫著屬于新時代最燦爛瑰麗的華章。(胡輝)
擇一事,從一生,在勤學苦練中傳承“匠心”,這是對河南中煙南陽卷煙廠電工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楊光露的寫照。楊光露借助創新工作室開展“創新藍海”“榜樣發展”“精英騰飛”等多項計劃,形成了“敢創新、能創新,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工匠團隊”。
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談到堅持創新的動力,朱一斌這樣解釋。
”1996年,陳建平經過2年的學習,走上了焊工生涯,他始終牢記父親的話,手臂上的傷疤也見證了他20多年以來對焊接工作的執著與堅守。從學徒到熟練焊工,再到鍋爐焊接質檢員、技術員,從普通工人到技師再到高級技師、焊接技能教練……陳建平在師傅指導下不斷學習,在弧光閃耀中鍛煉,在焊花飛濺中成長。
似乎與焊槍結下了不解之緣,17歲的方剛小伙,第一次拿起焊槍便再也沒有放下,憑借鉆研與努力逐步成長為一名焊接技能專家。2020年12月1日,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走進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鄭州),走進中原工匠陳建平的故事。
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