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4日18:47 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看景水墨淅川,泛舟江渚之上,走訪中原人類發祥地,探尋兩億年滄海桑海……5月23日至5月29日@到遠方旅行 @雨遙travel @勇哥讀史等文旅達人將帶領大家走進河南淅川、南召和魯山,飽覽中原文化和三山風景,開啟一段充滿意義和歡樂的河南之旅。
河南淅川縣老城鎮下灣村村民 張銀花:可以住宿,吃飯,吃農家飯,一年收入個三四萬塊錢沒問題,這也是個長期的收入。河南淅川老城鎮下灣村村民 石記英:收入現在是一年比一年好了,以前沒有存過錢,現在一年多少能存個幾萬塊錢。
河南淅川曾是河南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同時,它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趁著農閑,淅川縣下灣村的張銀花正忙著把自家民房改造成農家樂,不久就能開門營業。
東鬧峪村黨支部書記韓成偉介紹,受益于短線產業,2019年,東鬧峪村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淡水養殖分紅2000元,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當年就有103戶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1%。
“背靠岵山,面朝丹江,村里路、電、通信樣樣不通,全村69戶328人被‘堵’在水庫邊,人均6分薄田填不飽肚子。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讓貧困戶以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分紅…… 受益于“短線”產業,2019年,東鬧裕村108戶貧困家庭享受產業獎補90余萬元,65戶享受淡水養殖分紅2000元,75戶享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當年,103戶47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1%。
新華社鄭州9月26日電題:河南淅川:用綠色守護京津“水缸”——伏牛山看新變 貧困,曾讓這個山水之城付出沉重生態代價,陶岔渠首不遠處的湯山堪為見證。荊紫關鎮廟嶺村調整種植結構后,發展起千畝中藥、千畝櫻桃、數百畝核桃…… 綠色轉型讓群眾嘗到了“護水之甜”。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荊紫關鎮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處,這里的荊紫關古街現存明清古建筑700余間,是明清時代丹江漕運發達時幫會、商行的落腳之地,建筑形式體現出南北交融的風格,石雕、磚雕、木雕等別具匠心。
“查到被電子科技大學錄取,心里反倒平靜了,進入大學后,我會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全杰通的夢想是考入浙江大學,高考時他取得了666分的成績,與理想中的大學失之交臂。
?“今年我又種植了4畝優質核桃,5年后它們就進入盛果期,到時每畝收入能在3000元以上。縣林業局還聘我當了生態護林員,每月有600元收入。脫貧以后,我家的收入就有保障了。”日前,河南淅川縣毛堂鄉廟溝村脫貧戶陳紅對記者說道。
跨丹江,翻南山,穿過丁家山隧道,眼前豁然開朗——正前方,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山洼處,河南省淅川縣柴溝村紅旗飄飄…… 丹江口水庫邊的柴溝村。村里近兩萬畝山坡地流轉給公司和大戶,種上了薄殼核桃、大棗、柑橘、軟籽石榴、杏李等有機林果。
前幾年,喬玉良因患癌癥致貧,一度窘迫到住進“炕煙棚”里。 目前,該縣在這種模式引導下,發展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軟籽石榴產業基地1.8萬畝,總面積達到5萬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