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4日09:57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3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22日)下午,第137次“朗潤·格政”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此次專題研討會聚焦的主題是“中美貿易及中美關系:挑戰與前景”。林毅夫、余淼杰、周世儉、東艷等著名經濟學者齊聚一堂,就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影響、可能的發展方向等展開研討。
“朗潤·格政”論壇是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系列活動,以格物致知的態度分析重要經濟現象、推究公共政策選擇。
貿易是互利雙贏的。最先走上講臺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強調,美國從中國買東西,并不是美國給中國的恩惠。“美國從中國買東西,是這些東西美國自己不生產,但他們國內有需求,必須從國際上進口。當然他可以從中國進口,也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但是他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價格比較低、質量比較好。美國沒有說不能生產產品,但是他們如果在國內自己生產,成本非常高,他的老百姓要付出非常高的代價?!?/p>
去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過程中,美方的主要立論在不斷發生變化。最初也是最為明確的矛盾就是雙邊貿易的不平衡,也就是美國對中國大額的貿易逆差問題。但是,美國有貿易逆差就是中國的錯嗎?林毅夫表示,國際貿易要從一個國家跟整個世界的貿易逆差和順差來談問題。美國是貿易逆差非常大的國家,但是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一個國家如果有貿易逆差,是因其消費太多、儲蓄不足造成的。
“要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必須從國內看,怎樣來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美國政府想用增加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日本的關稅來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而實際上美國去年整個貿易逆差不僅沒減少,而且還在增加。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即使美國政府有那么大的動作,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增加12.1%,而不是減少。對中國也是如此,去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加了11.7%,同樣并沒有解決他的問題。但帶來的結果是他們的貿易狀況惡化,美國國內的居民或者是用中國的出口產品作為服務品的生產商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在這種狀況之下,我想,美國一般家庭的福利是下降的?!绷忠惴蛘f。
而針對美方所謂的“貿易吃虧”論,北大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余淼杰認為,貿易逆差對美國來講不見得是壞事,貿易順差對中國來講也不全見得是好事。他指出:“我們出口到美國,換了美元以后需要投資在其他國家。通常而言,我們會購買美國的國債,我國是其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相當于從中國融資來發展美國的經濟,現在卻有些‘倒打一耙’。貿易順差為什么對中國來講不見得是好事情?最重要的一點是有輸入性通貨膨脹。假設最后真的達成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之后在特朗普可能的第二個政期,以及后特朗普時代,還會不會看到中美經貿摩擦、會不會看到中國的貿易順差?答案是:一定會。這是由兩國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的生產成本也比較低,但是因為他們沒有全產業鏈,中國在制造業方面有全產業鏈?!?/p>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逐步演進,不公平競爭以及“強制轉讓技術”論被更多地提及。林毅夫認為,其背后的目的是“遏制中國的發展”:“的確,美國公司到中國來投資一定是帶著技術來的。他們的技術是我們強迫其轉來的嗎?不是。比如汽車,除了美國的汽車在中國生產,也有德國、日本、韓國的。如果美國通用、福特,他們不用最好的技術在中國生產,那么生產出來的汽車大家會買嗎?基本不會有人買。所以用最好的技術到中國來生產,是他們自己的需要,并不是中國強迫的。中國這些年的技術進步非??欤@是事實。中國的經濟增長,資本不斷積累、產業不斷升級,當然技術會不斷創新,而這些創新其實主要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學習和研發。在這種狀況下美國為什么老用貿易逆差還有這些所謂不公平競爭的方式來談呢?實際上是看到中國發展得這么快,他想遏制中國的發展。”
那么,通過加征關稅遏制中國真的能夠達到美國政府想要的目的嗎?中國古代兵法有句話叫“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損的可能不止八百。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說:“加了25%的關稅對中國來講有沒有影響?有,肯定比10%要明顯。但是中國最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從4月1日開始大幅度降低增值稅等,企業生產的成本明顯下降。對美國而言,40%的日用消費品馬上漲價,6月1日。60%的工業品是什么?汽車零部件,美國汽車工業協會已經公布,加征25%的關稅之后一輛小轎車憑空增加成本4400美元;電子元器件,所有美國用電子元器件作為半成品來組裝電器的工廠都要吃虧?!?/p>
當然,別人會不會算賬我們說了也沒用,關鍵是自己怎么辦?林毅夫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自己要保持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追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實現高質量發展。他說:“美國現在無非就占我們出口的不到20%,我們還有80%。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市場機會更好地讓歐洲國家、日本、韓國,還有其他發展中國家共享。當然,其實美國的很多企業家也都非常清楚,中國是現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最大的國家,全世界每年30%的增長以上來自于中國,如果美國這些企業退出了中國市場,他們就退出了全世界財富500強的這些世界市場。我相信美國的企業家、美國的人民也希望來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p>
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實現了V型反彈,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呈現不斷向好的發展趨勢。林毅夫:大家都說中國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但實際上看2019年的數字,出口只占我們國內生產總值的17.4%,所以國內市場是主要的,國內循環是主要的。
10月24日,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2020招才引智專項行動”舉行。在大會開幕式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視頻發言中表示,河南要發揮好人口第三大省、經濟第五大省的市場優勢,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交流,不拘一格,培育和引進優秀人才,把河南的人力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人才優勢,推動產業鏈、價值量、供應鏈三鏈融合。
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特別是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改革,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熱情,解決技術“卡脖子”問題。通過探索擴大土地使用權入市用途,推動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中國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大約30%,在新發展格局下,一個依然開放、擴大開放的中國有望對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還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獨特的優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林毅夫:這些淤點、堵點,它是我們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坎兒。
一個月前,人民網財經在北大朗潤園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關于中國經濟“半年報”和下一步發展前景,林毅夫給出了確定性答案。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分享信息,并采取了一系列防控和救治舉措,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為國際社會防范疫情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有力支持。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訓提供了改善全球治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減緩化解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危機的契機。
具體分析,第一階段的發展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但是該理論忽略了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產業結構的內生性,而產業結構內生于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稟賦結構?,F在的主流經濟學理論來自發達國家,一般總結于發達國家的現象和經驗,也沒有結構內生性的概念,于是以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制度等作為最優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