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10:29 來源:人民日報
構建新發展格局 機遇大于挑戰(權威訪談)
——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
如何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和意義?新發展格局又該如何構建?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國經濟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發展的必然
記者: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是什么?與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何關聯?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這其中,有短期原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少國家經濟受到相當大的沖擊,國際貿易也遇到阻礙。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縮水13%至32%,萎縮幅度可能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加之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我國出口難免受到影響。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國內大循環活力。
更重要的在于長期原因。過去,一些人總把中國的發展模式視作“出口導向型”,這種認識并不準確。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大型經濟體國內市場規模大,產業門類比小型經濟體齊全,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會低于小型經濟體,國內消費和投資占GDP的比重會更高。
2006年,我國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GDP占世界的比重為5.3%,出口占GDP的比重為35.4%。到2019年,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GDP占世界的比重達16.4%,而出口占GDP的比重降至17.4%。背后原因并不復雜:隨著一國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增大,國內生產的產品更多用于滿足國內需要,而且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而第三產業中很多是不可貿易的。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和發達國家經驗,未來出口在我國GDP中的占比會逐步降低,中國經濟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是歷史的必然、發展的必然。在這種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正本清源、避免外界簡單把中國發展模式視為“出口導向型”,也有利于引領全國人民準確把握當前發展所處的環境和階段,從而堅定信心、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能夠抓住高質量發展的寶貴機遇,也有足夠能力應對各種挑戰
記者: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應當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獨特的優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總的看,機遇大于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有后發追趕優勢。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國際上的“參照系”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發展目標和路徑。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創新、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有望穩步提升、迎頭趕上。
更為可貴的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為我們帶來了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特點是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金融資本投入相對較少,而作為人口大國、人才大國,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也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此外,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強大的工業配套能力,有利于加快創新腳步。去年全球494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有206家、位居世界第一,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優勢所在。
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等也給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挑戰,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成功應對這些挑戰。
一方面,我國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過去,部分產品國內產出較少,有的是因為不具備相關技術,更多則是因為國內技術不夠成熟、生產成本較高、良品率較低。將來,隨著國內需求擴大,相關技術會走向成熟,成本也會逐步下降,跟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市場是一塊大“蛋糕”。盡管個別國家推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市場的魅力不減,愿意同中國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還有很多。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中國在釋放內需潛力、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也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盡可能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持續收獲廣闊的市場空間與合作機會,就能與友好國家一道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紅利,也就能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深化改革、擴大內需,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入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您認為,當前國民經濟循環還存在哪些“堵點”“斷點”,應當如何暢通?
林毅夫: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改革。緊緊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可以持續推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居民收入提高,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應是要素市場化改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商品和服務市場發展迅速,但要素市場發展仍有不足、資源配置仍有扭曲。具體來看,在金融市場,要通過改革使農戶、小微企業等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在人才市場,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等舉措疏通人才跨區域流動的障礙;在土地市場,要深化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此外,還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打破各種不合理的市場準入限制,為民營企業投資興業破除堵點。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還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
在生產上,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未來,我國制造業會逐步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鏈會更復雜、更高端。要讓產業形成足夠競爭力,需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足夠大的區域內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技術水平躍升。
在分配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構變遷的過程,有關部門應為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必要支持。
在流通上,要進一步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流通效率,讓生產要素在區域和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在消費上,則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
總的看,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具備強大的應變能力。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我們就能不斷釋放發展潛力、提高發展質量,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記者 劉志強)
加強產業聯動,健全合作機制,推動區域發展……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明確了目標,提出了要求,這片土地未來的發展有了新定位和新路徑。
“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多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國“一盤棋”,攻克了許多區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突出難題,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層次和水平邁進。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陸續印發。
“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多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國“一盤棋”,攻克了許多區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突出難題,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層次和水平邁進。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陸續印發。
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當今世界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新發展格局也是共贏的戰略抉擇,它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還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
悠悠涪江,蹁躚渡船行至城下,蕩起一層漣漪;扎龍鋪里,竹篾彩紙上下翻飛,舞出一片風韻;銅梁堅持把保護傳承與開發建設相結合、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相結合、環境治理與景區管理相結合,扎實推進安居古城保護開發工作。
在中國的鐵路網上,縱貫南北的鐵路線中,京廣鐵路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無可替代,立其中而牽兩端的城市便是武漢。京廣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南北鐵路交通大動脈,是中國經由省會城市最多、連接其他線路最多、運輸最繁忙的干線鐵路。
9月24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市長霍好勝介紹了70年來,南陽市從百業待興走向繁榮振興,從內陸封閉走向改革創新,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發展變化。隨著鄭萬高鐵的開通,以及機場遷建、呼南高鐵、南駐阜高鐵的謀劃建設,南陽的交通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