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8日08:09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美國副總統彭斯26日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要在5年之內讓宇航員登陸月球,以確保美國成為21世紀第一個讓宇航員登月的國家。雖說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就通過“阿波羅計劃”實現過載人登月,但時過境遷,彭斯宣布的“重返月球”時間表被輿論認為有點兒“大躍進”的苗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的目標是2028年實現載人登月,新計劃一下子縮短了4年;而且,美國為“重返月球”開發的重型運載火箭研制不順,項目一拖再拖,一次試射都沒進行過。德國《明鏡》周刊稱,為了不讓中國搶先,美國似乎把安全放在了第二位。彭斯毫不掩飾對贏下“太空競賽”的渴望,他稱,“我們今天在進行一場太空競賽,就像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一樣”。
計劃雄心勃勃,問題是能實現嗎?輿論對此并不太看好。法新社稱,美國為登月任務而開發的新型重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一再延誤,令人沮喪。SLS的首次無人發射試驗已推遲到2020年以后。彭斯在演講中批評“官僚惰性”和“分析癱瘓”導致SLS延期,呼吁NASA樹立“新思維”。報道稱,波音公司也在被批評之列,該公司參與研制SLS。彭斯威脅,如果NASA不能及時做好準備,政府將使用商業發射系統,或者尋求其他合作伙伴。
《華盛頓郵報》稱,5年內“重返月球”是一項大膽而極其艱巨的挑戰,將把NASA推向極限。《紐約時報》稱,彭斯表示,NASA有必要采取更緊急的措施“重返月球”。但在特朗普政府向國會提交的NASA預算中,經費增長速度并不明顯,這引發了很多質疑,即NASA如何才能實現這一雄心壯志。彭斯呼吁NASA改變方式和文化,反映出政府內部對NASA的發射系統研發一再推遲感到失望。如何在2024年底前實現這一目標遠不清楚,例如,NASA還沒有開始月球著陸器的研制工作。
“我覺得美國5年內重返月球不太靠譜。”航天專家龐之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航天領域,必須按照科學來辦事才行,不能靠長官意志。美國近年來重型運載火箭一次都沒發射過,2018年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的“獵鷹重型”只能稱之為“準重型”運載火箭。“阿波羅”時代的“土星5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以上,而“獵鷹重型”才60多噸。
冷戰時期,為了和蘇聯全力競爭,“阿波羅計劃”被當做一項全國性的優先任務,得到大量資源和資金支持,而現在已經不具備這種環境。俄羅斯《觀點報》27日稱,俄羅斯專家奧列維奇表示,特朗普在2020年大選前夕提出了這項計劃,但實現的可能性不大。特朗普不是第一位承諾讓美國人“重返月球”的美國總統,小布什也曾制定這樣的目標。俄新社引述專家的話稱,美國政府過于樂觀了,現在可能只是一個動員期,目標不切實際。當然,人類未來定期載人飛往月球,這將成為現實。
……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報道說,以中國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五號”任務,將收集月球土壤,幫助科學家了解更多關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
據“The Verge”網站近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聯合HeroX平臺,拿出35000美元的獎金發起一項挑戰賽,主旨是為即將開展的重返月球計劃中的宇航員們,征集能在月球上使用的“月球廁所”最佳設計,從而為創新的月球系統鋪平道路。
2017年起,美國聯邦政府發起“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旨在到2024年讓人類重返月球。“Engadget”評論稱,就某些層面而言,太空探索活動與其說是“必要的”,不如說是一種“慣性”,甚至有些太空探索項目如同紙上談兵,“充滿了官僚主義”。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消息,第一艘完整的“獵戶座”載人飛船已完成最后組裝,接下來將進行測試。“獵戶座”載人飛船是美國“阿耳忒彌斯”重返月球計劃的關鍵,是NASA專為進行深空探測而設計的飛船,可以承載4—6名宇航員往返月球。
俄羅斯航天集團去年3月宣布,計劃兩年內發射“月球25號”探測器,重啟從蘇聯時代算起已中止了40余年的月球探測計劃。被媒體報道較多的,還有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打算開啟商業太空旅行項目,送游客繞月飛行;
當地時間7月16日,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宇航服向公眾展出。阿姆斯特朗太空服時隔13年后重新展出…… 7月16日,柯林斯重回到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這是人類首次登月的起點。
“今年,我們將要發射嫦娥五號,軟著陸在月球上,隨后取樣返回。嫦娥五號的采樣方式是復合式的,搭載了深孔鉆取式采樣器和鏟挖式復合功能采樣器聯合完成采樣。“通過環月衛星探測、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球車勘察、月面軟著陸探測與采樣返回的實施,為我國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設積累經驗和技術。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迄今為止,全世界共發射了7臺月球車,包括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兩種。2019年1月跟隨嫦娥四號落在月球背面的玉兔二號,雖然外形尺寸與玉兔號基本一樣,但更自主、更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