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1日09:4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家評說】
作者:張學良(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作為我國經濟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需要在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方面率先實踐。
一是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打造現代化都市圈。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面積超過了35萬平方公里,需要突出重點、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打造重點區域。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突破城市行政邊界、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優化配置的更小空間尺度,應加緊研究并適時出臺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都市圈發展的國家級規劃,在都市圈內率先突破,加快推出規劃對接、改革聯動、創新協同、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市場開放等方面的創新舉措。
二是探索多種形式的新型城市合作,出臺以小尺度、跨區域為特點的區域合作示范區。探索上海與杭州、南京、合肥等區域中心城市在產業分工、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放大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利用好G60、G40等交通大走廊優勢,以G60科創走廊建設為契機,利用上海、杭州、合肥等地的優勢科創資源,加強對沿線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建設G40健康生態走廊,將上海與南通、常州、南京、亳州等地的生命健康產業與生態綠色優勢結合,帶動蘇中、皖北地區發展;在長三角跨省(市)交界處率先建立合作示范區,加快推進示范區在產業深度合作、制度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強調文化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特殊作用,以文化軟實力推動區域融合。共同的區域文化可以大大降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合作成本,加快各類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應當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對外來文化的融合,創造獨特的文化魅力,提升百姓對區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有利于推動經濟合作,也會增加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
梳理明確三年開工項目計劃,建設總規模約6000公里,加快建設一批條件相對成熟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項目。把握好城際鐵路功能定位和建設標準,加強市域(郊)鐵路的統籌規劃和設計建設,實現鐵路建設與城市融合和多網融合,科學規劃項目建設。
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很多人可能都有目共睹,日前,鄭州市統計局公布最新統計數字:2019年末,鄭州人口總量全市常住人口為1035.2萬人,比上年增加21.6萬人,增長2.1%。
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很多人可能都有目共睹,日前,鄭州市統計局公布最新統計數字:2019年末,鄭州人口總量全市常住人口為1035.2萬人,比上年增加21.6萬人,增長2.1%。
近年來,我國南北經濟分化明顯。從各大城市的三季報來看,當前北方地區GDP前十強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煙臺、徐州、唐山和大連。
展望“十四五”,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重大戰略區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承載諸多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表示,《建議》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體現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也突出了與時俱進和問題導向性。
推動“1+4”鄭州都市圈建設,構建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半小時”軌道核心圈,成為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中原城市群建設推動交通一體化,高鐵、城鐵、地鐵無縫銜接,讓農村人口更加理性地看待“進城”與“留守”。
“以新發展格局應對新變局,是黨中央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為河南做好‘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以“新”破題、以“新”開路,河南經濟一定能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行穩致遠。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要求,成渝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新鄭電子信息產業園鄭州都市圈一體化加速推進產業新城正在成長為新興增長極 9月17日,關于鄭州都市圈建設的話題,又一度引爆網絡。華夏幸福來到河南后,沿循鄭州都市圈城市發展主廊道,尤其是交通大動脈、產業帶,布局了武陟、新鄭、長葛、獲嘉、新密、祥符六座產業新城。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更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