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9日17:30 來源:大河財立方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李震 )若問近期河南的熱詞,你首先會想到啥?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都市圈”。
從7月18日的河南省都市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至今,兩個多月來,“鄭州都市圈”不斷在社交平臺刷屏。
近日,今日頭條上線的#新鄭州 更幸福#話題和抖音#dou出幸福范兒#話題,更是引爆了自媒體社交圈。人們用生活化的鏡頭或充滿煙火氣息的文字,講述在鄭州都市圈的生活與夢想,展示工作娛樂的點點滴滴,也從多個側面呈現出鄭州都市圈里各城市的不同風貌、獨特風采。
通過短視頻的傳播,一批位于鄭州周邊的縣域,因城市特色鮮明而看點十足,令人驚喜。比如,鄭州向北,交通便捷的武陟成長為“大鄭北小江南”;鄭州向南,新鄭電子信息產業正加速聚集,長葛的生態水系藍綠交融······那些充滿活力的場景、幸福的笑臉,總能讓人隔屏感受到都市圈的宜居宜業、活力生機。
新鄭電子信息產業園
鄭州都市圈一體化加速推進
產業新城正在成長為新興增長極
9月17日,關于鄭州都市圈建設的話題,又一度引爆網絡。當天,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鄭州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提到,經過持續培育建設,鄭州都市圈在全省的核心增長極地位進一步彰顯。下一步,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五城將組成“兄弟團”,共繪一張圖、共下一盤棋、共織一張網、共算一本賬、共鉚一股勁,圍繞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產業協同錯位發展、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等重點內容,加速推進。
發展都市圈,是大勢所趨。
“今后5年到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用一個時尚的詞來形容,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今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接受媒體采訪時估算,今后10年,都市圈建設每年能為全國經濟提供至少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
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格局來謀劃推進鄭州都市圈建設,省委、省政府對鄭州都市圈的建設滿懷期許,一系列的頂層設計和政策隨之而來。7月18日,省長尹弘主持召開省都市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強調以生態為基礎、產業為重點、交通為關鍵,高標準推進都市圈建設,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9月3日,中原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2020年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工作要點》,其中提到五城要聯合抓好涉及規劃、交通、生態、產業及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一體化五工程”,建設繁榮創新、生態宜居、魅力人文、開放包容的國際化都市圈。
事實上,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早已開始了。
2006年,圍繞鄭州和開封融合發展的鄭汴一體化進入實質性進程;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和許昌4市的深度融合”;201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擘畫了鄭州都市圈發展藍圖,又發布了“鄭新一體化”“鄭許一體化”的發展規劃,鄭州與焦作之間,也早已通過城際鐵路串聯,互動密切。
記者發現,目前鄭州都市圈的培育和發展,在區域規劃、產業導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已經全面鋪開,一些處于都市圈第一外溢圈層、融合節點的縣域,因先知先覺,盡享一體化規劃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和便利,已經開始進入收獲期。
比如,在與鄭州一河之隔、鄭焦融合中間地帶的武陟縣,在鄭焦城際鐵路、鄭云高速先后開通后,2016年引入國內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建設武陟產業新城項目。經過4年的發展,無論是區域規劃、產業導入、生態治理、配套建設,武陟縣都表現突出,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星縣域。
長葛產業新城服務中心(實景渲染圖)
“一城一策”量身定做
對接鄭州,產業協同
不過,并不是所有都市圈的輻射區域,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稟賦,謀事關鍵在人。
華夏幸福來到河南后,沿循鄭州都市圈城市發展主廊道,尤其是交通大動脈、產業帶,布局了武陟、新鄭、長葛、獲嘉、新密、祥符六座產業新城。隨著鄭州都市圈外拓發展成為省級戰略,六座產業新城抓住了帶有明顯外溢效應的新一輪調整周期,率先享受了政策利好。這些曾經的核心城市外延或中間地帶,承擔了都市圈一體化的橋頭堡重任,既推動了都市圈一體化進程,自身也發展勢頭迅猛。
以武陟產業新城為例,4年脫胎換骨,從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業大縣,發展成為全省產城融合發展的典范。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產業新城的創新謀劃。
一座城市的轉型與蝶變,離不開一個個強而有力的引擎。雙方合作后,武陟產業新城定位于“中原智造 北岸水鄉”,圍繞“產業優先”的核心策略,結合武陟縣產業基底,依托華夏幸福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打造智能制造裝備、都市食品、現代物流和科技服務四大產業集群,主動對接鄭州、服務鄭州、融入鄭州,不斷進行補鏈、延鏈招商,形成研發中心在鄭州、生產基地在產業新城,產品前端消費在鄭州、后端生產在產業新城的產業同鏈發展格局,建設鄭州都市圈新興增長中心。
通過產業集群打造和特色產業港(園)建設,武陟產業新城形成龍頭項目引領、中小科技企業聚集的態勢,吸引了遠大住工、新基業、谷媽咪、慧聰網、阿里云創新中心等知名企業入駐,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呈現。截至2020年5月底,簽約企業110余家,累計簽約額突破200億元。記者了解到,在承接的產業轉移項目中,來自鄭州的產業外溢一度占到80%。
與航空港區隔路相望的新鄭產業新城,是國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新鄭市打造“現代臨空產業新城、鄭州南部生態綠城”的重要支撐。新鄭產業新城圍繞鄭州“南動”發展定位,聚焦發展千億級的臨空電子信息、百億級智能制造裝備兩大產業集群。3年來,累計引入行業龍頭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余個,簽約落地投資額超過200億元。
武陟龍澤湖公園
綠色生態成為產業新城最美底色
產城融合的關鍵在于生產、生態、生活的和諧發展,生態環境及公共配套成熟度直接影響一座產業新城對人才的吸納力。
在此次#新鄭州 更幸福#話題和#dou出幸福范兒#話題挑戰活動中,人們以自己的所見、所感,點贊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
秋初周末的午后,天氣晴好,家住長葛、鄭州工作的王珺又如約和朋友來到了長葛產業新城中央公園。行走在公園內彩色跑道上,綠樹成蔭,陽光下的小花點綴在青草間,平靜的湖面,不時地被戲游的水鳥蕩起漣漪。
王珺在話題中留言:“這里沒有大城市的擁擠和喧囂,但卻有前景不錯的就業機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醫療、教育及生活所需,這里也都有,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小縣城了。隨著鄭州都市圈一體化加快,未來的長葛產業新城會越來越好。現在就想留在長葛了。”
產城融合,城市為基。長葛產業新城以“臨空創新城 水舞新都市”為愿景,通過建設宜居宜業城市,提升城市承載力。目前已新建公園綠地面積345萬平方米,景觀水系112萬平方米。長葛產業新城范圍內,改造后的雙洎河串起中央公園、濕地公園、樂舞公園、樂活公園四大景致各異的公園,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勝地。
入駐河南以來,華夏幸福在各個產業新城規劃之初,就注重做好生態對接,致力于讓產業新城居民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使綠色生態的公園成為產業新城的標配。
在武陟產業新城,長達2公里的水系,串起了龍澤湖公園、鳳儀湖公園、城市規劃展覽館等一批重要配套,黃河北岸建起了一個水道引領、綠水與城市融合的“北岸水鄉”。而這水系景觀用水,均為凈化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水質可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
在新鄭產業新城,10萬平方米潮河濕地公園,是新鄭市最大的濱水城市空間,充分保護現有林地、濕地風貌,并完善配套的休閑游憩功能,打造一個河谷濕地中的立體都市綠廊。28萬平方米中華北路景觀游園,作為聯通鄭州主城區與新鄭的重要綠色廊道,也已建成開放,成為市民休閑、運動的生態公園。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綠色生態、醫療、教育等配套將持續完善,作為鄭州都市圈一體化開拓者的六大產業新城,正在成為“守得住鄉愁、趕得上時代、摸得著幸福、望得見未來”的宜居宜業之城。
梳理明確三年開工項目計劃,建設總規模約6000公里,加快建設一批條件相對成熟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項目。把握好城際鐵路功能定位和建設標準,加強市域(郊)鐵路的統籌規劃和設計建設,實現鐵路建設與城市融合和多網融合,科學規劃項目建設。
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很多人可能都有目共睹,日前,鄭州市統計局公布最新統計數字:2019年末,鄭州人口總量全市常住人口為1035.2萬人,比上年增加21.6萬人,增長2.1%。
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很多人可能都有目共睹,日前,鄭州市統計局公布最新統計數字:2019年末,鄭州人口總量全市常住人口為1035.2萬人,比上年增加21.6萬人,增長2.1%。
近年來,我國南北經濟分化明顯。從各大城市的三季報來看,當前北方地區GDP前十強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煙臺、徐州、唐山和大連。
展望“十四五”,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重大戰略區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承載諸多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表示,《建議》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體現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也突出了與時俱進和問題導向性。
推動“1+4”鄭州都市圈建設,構建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半小時”軌道核心圈,成為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中原城市群建設推動交通一體化,高鐵、城鐵、地鐵無縫銜接,讓農村人口更加理性地看待“進城”與“留守”。
“以新發展格局應對新變局,是黨中央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為河南做好‘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以“新”破題、以“新”開路,河南經濟一定能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行穩致遠。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要求,成渝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更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近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好消息頻傳。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介紹,示范區橫跨滬蘇浙,毗鄰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積接近23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