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8日11:12 來源:經濟日報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更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研究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并制定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區域治理體制機制是一項重要而長期的任務。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呈現出新特點和新趨勢。首先在東西部差距縮小的同時,南北分化現象凸顯。有專家認為,東西差距主要是生產力布局的差距,南北差距則主要是開放、創新和經濟活力的差距。二是中部、西南、東南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三角穩定增長帶。伴隨著產業轉移和升級,中部、西南和東南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新黃金三角。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上半年全國有16個省份經濟實現正增長。其中,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中9個實現正增長,充分展示出這個新黃金三角的穩定性和韌性。三是區域開放成為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建設,“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戰略的實施,使內陸和沿邊的邊緣區位劣勢,轉而成為開放推動的新輻射中心或新開放前沿優勢。四是創新成為影響區域協調發展重要因素。在數字經濟時代,中西部地區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貴州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是新因素激活區域比較優勢的典型案例。五是城市群和都市圈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平臺。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帶動城市群,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態勢正在形成。
未來一個時期,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更加注重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在堅持四大板塊區域總體戰略的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則會更加注重培育形成發展動力,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更加強調生態保護,為全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如何處理“發展好”和“保護好”的關系,將是未來區域協調的一條重要主線。
構建具有韌性的區域經濟布局,就要建好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的制度體系。一是在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強調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專業化,又要考慮糧食安全、生態等多重目標。二是更加重視區域內輕重產業比例、服務本地和出口企業比例等的優化平衡。三是提高儲備應急物資和生產產品的能力,更好構建平時民用,急時民用轉急用的機制。(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馬慶斌)
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引領作用不斷凸顯。
11月初,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的車間內一派忙碌景象,一輛輛升級改造版的悅納車型正駛下智能生產線。長江上游,重慶涪陵榨菜遠近聞名,過去制菜水直接排掉,現在人們用制菜水造出高品質醬油,走出一條循環經濟的綠色發展路子;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新發展階段催生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要與時俱進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進行謀劃,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接續奮斗,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
在位于蘇州市吳江區汾湖高新區的康力電梯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廠區,工作人員在操作機器加工電梯門板。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在浦東,習近平總書記透露重要信息,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不管是在深圳還是在浦東,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三件事都格外關注、專門強調。
展望“十四五”,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重大戰略區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承載諸多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表示,《建議》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體現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也突出了與時俱進和問題導向性。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更加積極有為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更加積極有為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