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年俗文化大餐“醉”鄉親

2019年02月18日10:4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034

  新春走基層·文化味里品新年】  

  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原來‘面塑’是這么回事兒呀,真好玩兒!‘糖畫’、糊燈籠也好玩,我都想學!”2月17日,在河北省廊坊市九天休閑谷的漢藝坊非遺體驗館內,10歲的張牧多特別興奮。他旁邊,8歲的吳優也不甘落后,兩個小朋友自己動手捏“面人”、畫“糖畫”、糊燈籠,玩得不亦樂乎。

  這天早上,河北省非遺項目面塑傳承人高繼澤早早來到漢藝坊,提前準備好面塑材料,準備教孩子們制作“面人”。在高繼澤的演示、指導下,一只只憨態可掬的“背帶褲小豬”在孩子們手中誕生。

  “只用十幾分鐘,你就能看到,孩子們的眼睛里燃起了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興趣。”吳優的家長告訴記者,這些天來他帶著孩子參加了很多年俗活動:賞民俗節,逛古文化街,學非遺技藝等。“讓孩子認識、接受、傳承傳統文化,春節才過得有滋有味,也更有意義。”

  2018年12月下旬至2019年2月下旬,河北省廊坊市票友會、書畫筆會、詩歌朗誦會、廟會、燈會、花會、民俗文化節輪番登臺,非遺文化傳承、民俗民藝展演、地方美食盛宴等“年味”活動豐富多彩,將傳統民俗、地方文化和春節歡樂喜慶的氣氛融會到一起,讓父老鄉親在年俗文化大餐中盡享美味,沉醉不已。

  喧天的鑼鼓,宣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葛漁城重閣會”表演開始,下面的“底座”是男角,孔武有力、長髯飄飄,上面的“二節人”是兒童扮演的女角,風姿綽約、裙袖招招;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中幡”表演讓人看得驚心動魄,十幾米高、50多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肩、頭、背部上下飛舞,驚險動作接連不斷,卻始終幡不離身、桿不落地。

  在以“傳承經典、喚醒年味”為主旨的廊坊市第四屆民俗文化節暨長征新春文化大廟會上,民俗藝術家的表演異彩紛呈、“絕活兒”頻出,引來鄉親們的陣陣喝彩聲。盡管春寒料峭,卻阻擋不了演員們的表演熱情,摩肩接踵的觀眾也興致盎然,不停地拍照、鼓掌。

  記者在現場看到,掛燈籠、貼春聯、捏“面人”,充滿年味的中華民俗廟會被復原;舞龍、跑驢、高蹺、飛叉,傳統雜技雜耍使人眼花繚亂;推鐵環、抖空竹、跳皮筋,傳統游戲讓游客在參與中喚起童年記憶;套兔子、套鴨子、擲飛鏢的比賽現場,大人、孩子們一起歡呼雀躍;各種特色傳統小吃色香味俱全,讓老人孩子大飽口福;親子手作區的樹片畫、扎染、蛋糕烘焙等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創作靈感。

  “傳統年俗文化的源頭在民間、生命力在民間,亮點也在民間。”廊坊市委宣傳部文化科科長丁青介紹,廊坊市的各區縣、各鄉鎮都推出了自己的年俗文化大餐。以廣陽區為例,南尖塔鎮的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戲曲團體好戲連臺,北旺鄉的西村龍燈、小海子舞獅等精品花會爭奇斗艷,九州鎮的高腔、小車會、大秧歌喜氣洋洋,萬莊鎮的高蹺會、跑旱船獨具特色。“氣氛起來了,人心就聚起來了。”廣陽區群藝館館長趙德明說,“這些習俗蘊含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我們必須想辦法呵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放下手機、關掉電視、走出家門,過一個傳統中國年,這樣的春節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廊坊市民王曉燕說,“各種各樣有品、有味、有樂的文化活動,讓大家真切感受到,傳統年俗文化正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18日 04版)

文章關鍵詞:俗文化 面人 年俗活動 大餐 光明日報 非遺 文化傳承 面塑 廟會 中幡 責編:李婭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遼寧撫順赫圖阿拉村:民俗文化游激活這里的綠水青山

    “我們先后建成了中華滿族民俗風情園、滿族歷史博物館、旗袍博物館、人參博物館、前清歷史博物館和滿族民俗博物館。五處博物館從歷史文化史料展示、古董的陳列到民俗的介紹以及活態的體驗,讓游客可以全方位感受滿族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 新疆庫車市:發展馕產業拓寬致富路

    齊滿鎮打馕城按照“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進行產業化經營、規模化銷售,每天打出的一萬多個馕按照批發價分發給各村選出的兩名貧困戶,再由他們拉到村里銷售。齊滿鎮鎮長艾克拜爾·艾合買提告訴記者:“打馕城總投入685萬,目前就業286個人,每天能生產1萬個馕,每天32個貧困戶從這里按批發價拿到各村銷售,每個月的收入能有1500-3000元。

  • 【文化扶貧在行動:陜西篇】三種模式助力精準扶貧 袁家村帶貧困戶共同富裕

    地處禮泉縣煙霞鎮以北的袁家村,是個只有62戶286人的小村子。目前年旅游接待量600萬人次,旅游年綜合收入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十萬元以上,吸納三千多人就業,帶動周邊萬余農民實現增收。

  • 【地評線】視評:在國慶新民俗中讀懂家國情懷

    中秋國慶喜相逢——“國”的生日、家的團圓,雙重樂曲交織出最澎湃最歡快的樂章。在這“遲來的春節”里,體驗著國慶新民俗,感受著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團圓。《奪冠》《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讓我們在觀影的同時,重溫溫情與歡樂,也能回味那久別的影院體驗、那失而復得的平常生活。

  • 國慶假期·出游 | 沈陽:逛古街看歷史 384年歷史的老北市開街迎客

    國慶期間,擁有384年歷史的沈陽老北市全新開市。全新的老北市共分為南區文奉園、北區文盛園和皇寺廣場中區三大街區,融合了民國文化、民俗文化和市井文化等多元文化。

  • 桂林市全州縣:“黨建+瑤家講壇” 講出文化振興“好聲音”

    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立足瑤鄉文化特色,以黨支部為單位創辦“瑤家講壇”,搭建瑤鄉民俗文化傳承“橋梁”,講出“生活互幫、經濟互通、文化互融”的民族團結“好聲音”。今年以來,累計舉辦“瑤家講壇”20余場,覆蓋12個文化陣地,發布宣傳資訊130余條,吸引聽眾600余人次,樹立了傳承瑤鄉民俗文化的“新風尚”。

  • 蘭州“街頭博物館”喚醒本土文化記憶

    圖為蘭州非遺刻葫蘆,配民俗文化簡介。史靜靜 攝  圖為櫥窗形式展示蘭州牛肉拉面。史靜靜 攝  蘭州牛肉拉面碗筷展現在街頭,讓更多人了解當地傳統文化和記憶。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用愛點亮心中的“鵲橋”(沙畫)

    天上鵲橋見,團圓在人間。傳統文化故事中的“鵲橋”讓牛郎織女相逢,而我們心中的“鵲橋”,應該是家庭的團圓,是文化內涵的創造表達,是節日文化味道的回歸。古人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在新時代下,我們更應積極營造愛的和諧氛圍,用優秀傳統文化引導我們的價值觀,用愛點亮心中的“鵲橋”。

  • “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黃家街道腰長河村共有49戶183人,通過開發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位于遼河七星國家濕地公園中心區域的腰長河村,被濕地所環繞,萬余畝蘆葦蕩和荷花相映成趣,陣陣花香撲面而來,頗具特色的錫伯族風格建筑群引人注目。

  • 開封余店:整村成民宿,前景樂悠悠

    7月27日,“決勝2020·鄉村振興看河南”采風團來到開封余店,收入眼簾的盡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農村別院,精致而又美麗。村莊改變從2018年開始,余店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余店民俗文化村旅游度假區。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