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5日16:42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天上鵲橋見,團圓在人間。“七夕”節的實質是一種傳統文化現象,它承載的是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弘揚的是家庭和睦,互敬互愛的和諧家風,使人們在愛的文化氛圍里收獲家庭美滿和幸福和諧的情感體驗。
如何深化節日內涵,延展“愛”意,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傳統文化故事中的“鵲橋”讓牛郎織女相逢,而我們心中的“鵲橋”,應該是家庭的團圓,是文化內涵的創造表達,是節日文化味道的回歸。
點亮心中的“鵲橋”,讓團圓成為愛的主題。七夕不僅是情侶的節日,也是親人共度,闔家團圓的節日。除了共話浪漫以外,家庭的團圓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創造團圓和諧的七夕文化,需要全社會相向而行,可打造一些親子閱讀、敬老愛老等公益活動,讓個人、情侶、家庭在家庭和諧團圓、社會愛意濃濃的氛圍中自覺承擔起家庭和社會責任。在全社會的良好互動下,真正體現出七夕傳統節日意義上的價值傳承。
點亮心中的“鵲橋”,讓文化內涵創造表達。七夕文化中的牛郎織婦女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觀,但其中的乞巧、祈福活動也體現著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于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各地可圍繞七夕傳統舉辦各類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介。例如開展“穿針引線”“投針驗巧”、祭星等活動,一方面了解鮮為人知的古代乞巧文化,另一方面對傳承勤勞善良、智慧堅韌的傳統美德起到積極引導作用。
點亮心中的“鵲橋”,讓節日回歸文化味道。每到七夕節日,商場的各類銷售活動就會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巧克力、玫瑰花、首飾等象征愛情的商品在街上隨處可見,充滿了濃濃的商業味道。誠然,禮物是傳遞情誼的媒介,但再精美的商品、再昂貴的禮物都比不過精神價值上的契合度。讓節日回歸文化味,在現實經濟能力允許的范圍內,互相祝福,不鋪張浪費,不任性攀比,才是節日真正要表達的“愛”的精神內涵,而不是僅是七夕節這一傳統文化與庸俗商家利益掛鉤。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古人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在新時代下,我們更應積極營造愛的和諧氛圍,用優秀傳統文化引導我們的價值觀,用愛點亮心中的“鵲橋”。
文字/張玲 沙畫/唐潔
“嫦娥奔月”是一則流傳千年的浪漫神話,寄托了中華民族世代對于月球的無限憧憬,中國人的探月夢想也從未停止,一個民族的千年夢想化為了現實。2015年發射的暗物質探測衛星被命名為“悟空”,預示著期望它能不畏艱難,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測初暗物質粒子。
8月25日(農歷七月初七),是2020年的七夕。這個傳統節日寄予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河南洛陽欒川雞冠洞景區,一場雞冠洞夢幻七夕鵲橋會,為游客演繹了夢幻古典的浪漫傳說。
牛郎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后來,此事被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被抓回天宮,牛郎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后來王母娘娘準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于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
正在某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的李紅(化名)也遇到過婚戀騙局。“如果索賠未果,婚戀網站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履行居間合同里的居間人的義務,受害者也可以起訴婚戀交友平臺。
2015年,韋明川和團隊研制的首顆衛星“紫丁香二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的納衛星。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負責人 韋明川:能夠參加到咱們國家的探月項目中來,感覺還是很幸運的,但是壓力也很大。
爆竹鄰家初競響,正是交年節。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 面臉丹如朱頂鶴,髭髯長似綠毛龜。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兒童把酒傳明燭,遠想慈親尚未眠。“ 輕風淡月,年年去路。
“XGC88000”創造并保持著“高118米,重2155噸”的吊裝紀錄,展示了中國吊裝、中國制造的傲人實力,這就是“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與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相比,山東艦不僅體現出中國海軍裝備水平的躍升,更彰顯出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
握住她手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彼時74歲。“嫦娥奔月”的旅途上,不僅有葉培建和張熇這樣的傳承,還有更年輕一代的接力—— 比如,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星務分系統主管設計師侯文才,34歲。
回首2019 有哪些難忘瞬間您記憶猶新 有多少感動故事您為之動容 央視一套 新年特別策劃 謝謝#我們的2019#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有一面中國國旗在月球的背面閃耀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嫦娥探測器上面的五星紅旗是人類探月歷史上迄今唯一在月球背面閃耀的國旗那些在月背刻上中國足跡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