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13:08 來源:央廣網
袁家村村史(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央廣網咸陽10月25日消息(記者鄭皓月)地處禮泉縣煙霞鎮以北的袁家村,是個只有62戶286人的小村子。歷史上,袁家村是個“點燈沒油、耕地沒牛、干活選不出頭”的“爛桿村”。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袁家村通過平整土地、打井造渠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八十年代,袁家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一躍成為陜西著名的“小康村”;九十年代后期,村上發展外向型經濟體系為集體致富、村民增收作出了貢獻。
袁家村村委會主任王創戰講解扶貧模式(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現在的袁家村,沒有貧困戶。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帶動周邊200戶貧困戶600多人在袁家村實現了從脫貧到增收再到致富。”袁家村村委會主任王創戰向記者介紹袁家村的扶貧方法,有三種模式。
首先從實際出發,袁家村專門成立了陜西禮泉關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目前與陜西信合、郵政儲蓄銀行對接,對有意愿及誠信正常的周邊100戶貧困群眾進行扶貧貸款,將貸款以股份的形式在袁家村股份合作公司入股,進行保底分紅。
辣子坊(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創業平臺扶貧。在袁家村一些主要的街道提供將近100個攤位。“貧困戶種的蘋果、家里養的雞下的蛋都可以在袁家村提供的平臺上進行銷售。”袁家村村委會主任王創戰說。東周村人周秀玲在袁家村的辣子坊就業,給自家帶來了不少收益,“我老漢也在袁家村的攤位上賣水果,一個月能收入一兩千元,不僅是我們村,周邊很多村的人都來袁家村打工。”
挑揀辣子(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民間藝人李陽陽是安莊村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了袁家村開起了銅鋪。從剛開始的沒有銷路到如今銷量越來越好,李陽陽回憶,之前袁家村每個月給了補貼,這樣堅持了一兩年,后來銷路才慢慢打開了。
李陽陽展示自己制作的銅壺(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除此之外,貧困戶還可以到袁家村的商戶進行就業,讓貧困戶有合適的崗位,有固定收入,實現穩步脫貧。煙霞鎮西屯村的高勉良妻子患有小兒麻痹,沒辦法干重活,袁家村為高勉良提供了工作崗位。201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蓋了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袁家村景區布藝工坊(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經過十年的發展,袁家村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目前年旅游接待量600萬人次,旅游年綜合收入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十萬元以上,吸納三千多人就業,帶動周邊萬余農民實現增收。
春節是豐富多彩的,不僅每個地方有獨特的習俗,今年春節還出現了一些新方式。我們再來看這位網友拍攝的圖片,在陜西禮泉縣袁家村附近,從城里趕來參觀袁家村的游客蜂擁而至,導致通往村子的道路出現嚴重擁堵。
美麗鄉村·陜西袁家村:第一個吃關中螃蟹的村子
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原有村民286人,如今有創業者1000多名,日均收入100多萬元,躋身“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完成了“農村—景點—體驗地—核心品牌”的蝶變。得益于創新的經營模式,袁家村目前已形成了豆腐、酸奶、辣子、醋、粉條、菜籽油等作坊和小吃街的股份合作社,均由村委會下屬公司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