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4日20:20 來源:中國網
白鹿洞書院
“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走進廬山白鹿洞書院,建筑重檐翹角,昂首欲飛,庭院花格,虛實相間,步步為景。在這個淡雅又不失莊重的樓閣庭院里,禮圣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其間。白鹿洞書院坐落在廬山五老峰東南麓,它肇基于唐,辦國學于五代,定名于北宋初年,弘于南宋朱熹之復興,元、明、清辦學不輟,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特別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教條》影響后世七百余年。據了解,白鹿洞書院始建于唐代805年左右,由唐貞元年間著名儒士李渤創建,距今有1200余年歷史。自書院創建以來,先后有白居易、呂祖謙、周敦頤、朱熹、陸九淵、程頤、程顥、王陽明、李夢陽、袁枚、翁方綱等古圣先賢在此游歷或開壇講學,使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薪火相傳。
書院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30余年,從“岳麓書院修復辦公室”,到“岳麓書院研究室”,到“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最后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一步步聚集人才、開展研究、恢復教學。
歷史上的書院不僅是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文化傳承、社會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渠道,對培養人才和引導社會文明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書院的功能應定位于文化活動空間,是文化傳承和蘊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雙創推動文化繁榮的活態化載體。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1957年,江西省文化廳撥款重修;1959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省文化局撥款重修,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行走在鵝湖書院中,耳畔似乎回響起朱熹的循循教導:“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書院作為中國傳統儒家傳道授業的“大學”之地,歷經千年,遍及華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教育史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你們可以掃碼關注一下我們鵝湖書院的微信公眾號。” 11月27日,當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采訪團走進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時,書院管委會主任張賽華幾次向記者重復著這句話。
“鵝從天外飛來,人文化成彌宇宙。”穿過淡淡水霧,踏過綴滿青苔的石板路,便可遠遠望見這所肇建于南宋、擁有800余年悠久歷史的鵝湖書院。“‘朱陸之辯’為中國文人在治學態度上豎起標桿,提醒人們對待學術分歧應包容吸納,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