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3日14:45 來源:光明網
作者:中央黨校教授、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首席專家 范玉剛
歷史上的書院不僅是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文化傳承、社會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渠道,對培養人才和引導社會文明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今天,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作為一種活態化的文化形態日益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當下文化活動的重要實踐空間,蘊蓄著一種獨立自主、理性思考、啟迪教育、教化國民的一種精神性存在,成為對民族精神的一種守護和創新的載體。
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是古代東亞教育制度有別于官學的一種獨立的教育系統。通常,由富商、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千余年來,作為我國獨特的教育機構和學術機構,在歷經輝煌、困頓和沉寂中,書院承擔著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如至今仍然“活著的書院”岳麓書院就是其中的典范。有專家統計,中華大地上曾存在過的書院有8000多所,可以說書院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的重要傳承方式之一。據歷史記載,書院開始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由理學家朱熹創立,發展于宋代。宋代,著名的書院有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的石鼓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書院作為古人讀書、講學、做學問之地,歷經千余年發展,已累積了對文化傳承、教育、藝術、哲學、社會禮儀等多方面的認知,是文化保藏、精神蘊蓄的重要載體,對推動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振興有著重要價值。文化創造、文化積累和價值傳播是書院文化的基本內涵,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一種傳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國儒家文化中所倡導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種使命的自覺擔當。正心在求真問學、不以一己之是非為是非;明德在發揚自身光明之德,踐履匡濟天下之任。這種教育理念和文化傳播方式,之于當下教育如何培養人才和教化人心不無啟示價值。
在新時代,書院的功能應定位于文化活動空間,是文化傳承和蘊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雙創推動文化繁榮的活態化載體。書院的輝煌始于教育,傳統書院人數不多的小規模、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及朝夕相處地論道,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打動人、感染人,令人不勝唏噓之處。王陽明、黃宗羲等大師風格活潑,注重挖掘學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啟發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學中的方法之一。當下,盡管書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給予我們諸多啟示,盡管岳麓書院已是湖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很多書院正在被新建或復修,但它儼然不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渠道或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義務教育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現在的書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院,而是一個文化傳承的載體,應有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內容,這是發展理念上應該明晰的。
文化傳承是書院存在的重要功能。優秀傳統文化是全球化時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中我們站穩腳跟的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可以說,書院對我國教育、學術、建筑、藏書等事業的進步,對民風民俗的養成,對中華文明的傳播都作出重大貢獻。書院本身就是一種活的文化載體,受古代文化傳統中以山水比德和隱士文化的影響,作為體驗傳統文化的基地和傳統文化傳承空間,只有使之活態化地成為當今文化實踐的場所,讓學生的瑯瑯書聲和文明禮儀教化激活書院的靈魂,成為區域文化高地,才是對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揚。過去是講堂,現在是文化傳承、文明守護、文化創新和文化價值傳播的空間。
除了文化傳承,獨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蘊蓄應是書院存在的另一功能。書院的終極意義是給人以思想,教人們學會思考。儒家特別注重成人教化,個人立足于社會最重要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書院的教育往往以此來展開,這是一種精神的啟悟。中國文化追求知行合一,書院的特點之一就是求道與求學的統一,也就是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的統一。這種獨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格外值得重視。如岳麓書院就承載了湖湘文化精神的傳統:經世致用、關懷現代、關心社會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諸多彪炳史冊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潤。
書院文化的復興,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質層面的建筑,而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之成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它給予人們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上的啟迪,一種適合當下又再現傳統的生活。因此,書院文化的復興不是打造多少個文化運營空間,而是一種生活品質和審美品味的塑造,它旨在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提升當代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
12月2日,記者從省大數據管理局獲悉,《2020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揭曉,河南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由2018年的第2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9位,1年上升15個位次,挺進全國第一方陣。
黃河流域黨校學習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理論研討會舉行 王國生向中央黨校、國家相關部委、黃委會和黃河流域兄弟省區長期以來對河南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未來中國的美好畫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王昌林:這12大任務,總體上是按照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著全面現代化來進行部署安排。
【簡介】《大局:知名學者共論中國新發展》出版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北京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記者:史競男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的突出特點就是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各個領域提出一系列戰略性、創新性舉措,與“十三五”相比有很多新變化。
習近平: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兌現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
習近平: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為改革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為改革者、擔當者施展才華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為我們事業永續發展增添不竭動力。
習近平: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為改革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為改革者、擔當者施展才華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為我們事業永續發展增添不竭動力。
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應對當前復雜形勢、完成艱巨任務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輕干部成長的必然要求。塑造“七種能力”,年輕干部不能心浮氣躁,要堅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人民學習,縮小自身能力與時代發展、工作需要之間存在的鴻溝。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歷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的。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對年輕干部提出了七點要求,既指明方向,也傳授方法,人民論壇網與您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