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13:35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習近平: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這段話出自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擺脫貧困、實現小康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過去幾年間,在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沖刺中,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書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新奇跡。面對出色的成績單,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強調這一點,強調讓貧困人口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本質上體現了共同富裕的原則,也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強調讓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不僅要瞄準深度貧困地區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啃下最后的硬骨頭,也要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兌現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
本期特約專家:李雙套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答卷之年,天津市與各受援地區勠力同心、合力攻堅,全面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這一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不勝不休,“一個也不能少”。
如何讓農產品變商品,讓務農大戶變企業家,一直是上海楊浦援黔干部、貴州省正安縣副縣長李國文的心頭大事。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扶貧”,中國的脫貧攻堅也正從“輸血式”扶貧更多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式”扶貧。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民族地區是維護邊疆安全、確保國家穩定的安全屏障,是保護資源環境、確保生態安全的生態屏障,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與會同志指出,中國的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走中國化道路,這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前提條件。
內容摘要:徹底消除絕對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低門檻和最基本要求。我國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探索形成了針對不同貧困類型、覆蓋全部貧困群體的扶貧干預體系,顯著緩解了貧困群眾的脆弱性。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全面系統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就這些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岑晏青。岑晏青: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是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基礎,那么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應用就是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關鍵。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國內消費需求正在悄然變化。趙萍:一是要夯實全面小康的收入基礎,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升我國居民消費能力,要把全面脫貧作為消費端實現全面小康的突破口。
習近平:盡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依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得到弘揚,文化自信是否更加彰顯,不僅關系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也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他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方針……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一景(4月9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