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4日20:20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12月3日訊 (記者 蔡彬)書院是我們國家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從唐朝一直到晚清,傳統的書院持續了千余年,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學術研究、文化傳播、文脈傳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11月24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指導,光明網和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啟動。本次書院行活動自啟動之日起持續到12月1日,活動期間,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媒體記者們,先后探訪岳麓書院、石鼓書院、鵝湖書院、白鹿洞書院、問津書院、嵩陽書院,記錄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傳遞書院之美,傳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岳麓書院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這是岳麓書院最廣為人知的楹聯,也是湖湘地域的人文傳統、學術思想、人才培養、文化特色以及精神象征的最鮮明、最集中的代表和寫照。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的岳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時事變遷,千余年來弦歌不斷,英才輩出,成為海內外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重鎮和人才培養基地。
書院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30余年,從“岳麓書院修復辦公室”,到“岳麓書院研究室”,到“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最后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一步步聚集人才、開展研究、恢復教學。
歷史上的書院不僅是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文化傳承、社會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渠道,對培養人才和引導社會文明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書院的功能應定位于文化活動空間,是文化傳承和蘊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雙創推動文化繁榮的活態化載體。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1957年,江西省文化廳撥款重修;1959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省文化局撥款重修,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行走在鵝湖書院中,耳畔似乎回響起朱熹的循循教導:“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書院作為中國傳統儒家傳道授業的“大學”之地,歷經千年,遍及華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教育史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你們可以掃碼關注一下我們鵝湖書院的微信公眾號。” 11月27日,當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采訪團走進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時,書院管委會主任張賽華幾次向記者重復著這句話。
“鵝從天外飛來,人文化成彌宇宙。”穿過淡淡水霧,踏過綴滿青苔的石板路,便可遠遠望見這所肇建于南宋、擁有800余年悠久歷史的鵝湖書院。“‘朱陸之辯’為中國文人在治學態度上豎起標桿,提醒人們對待學術分歧應包容吸納,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