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2日21:13 來源:中國網
圖為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中國網12月1日訊 (記者劉楨珂)迎著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
三河村海拔2500米,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占到近一半,世代居住在條件簡陋的低矮夯土房中。
自脫貧攻堅開始以來,三河村按照“組團式、微田園,大聚居、小雜居”的思路,規劃了9個易地搬遷安置點。2018年,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全面啟動,至2020年5月,9個安置點中的147戶貧困戶全部分到了新房。
三河村山高路長,過去沒有像樣的產業,主要物產就是土豆、蕎麥和圓根(大涼山出產的一種蘿卜),加上部分高半山季節性缺水,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
如何讓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三河村探索出“短中長”結合的發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特色種植養殖模式。
其中,三河村短期主攻養殖和組織勞務輸出,種植青薯9號3300畝,每畝地可增收1000元;引進西門塔爾牛240頭,采取“分散到戶養殖、合作社統購包銷”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養殖中華蜜蜂4000群,每群產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帶動15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
今年春節后,部分群眾外出務工受到疫情影響,三河村及時組織他們到附近的工地或產業園區務工,確保貧困戶收入不受影響。目前全村輸出貧困勞動力221人,實現勞務經濟449.6萬元。
中期,三河村發展特色種植,向土地要效益,為改變當地傳統種植效益低的狀況,目前已種植云木香1000畝、冬桃370畝、花椒2800畝,預計2-3年后,能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另外,三河村長期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圍繞吃住行游購娛,配套建設民宿酒店、商鋪、彝家樂等經營設施,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吸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幫助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增收致富。
有了產業,就要往外銷,才能真正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為解決出行難、農產品優質難變優價問題,當地建成了通村柏油路,并修建了20.3公里通組入戶道路讓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更加安全。“從村里去臨近的灑拉地坡鄉趕場,以前走路要半天時間,現在我騎摩托車,只要半個小時。”村民吉好也求說。
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這是三河村近年來全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的一組數據。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涼山彝族自治州7個國家級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其中就包括三和村所在的昭覺縣。
村民吉好也求站在自己房前,訴說著村子和自家這些年來的變化。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為慶祝剛過完的彝族新年,吉好也求一家做了很多臘肉,他打開廚房門向記者展示自家做的兩大排臘肉。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其中一個易地扶貧安置點。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原來居住的土坯房。如今,這里已經成為當地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的景點之一。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其中一個易地扶貧安置點。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其中一個易地扶貧安置點。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俯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20多年前,正在地里忙活的余文武聽到頭頂嘩嘩響,抬眼一看,第一次邂逅了傳說中的滇金絲猴。除了給滇金絲猴添加輔食,余文武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收集滇金絲猴糞便進行化驗,以便掌握滇金絲猴的身體狀況。
涼風村,海拔1700米以上,是重慶市城口縣周溪鄉的一個高山村;伍東,32歲,這個高山村的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伍東挨家挨戶排查哪些房屋符合危舊房改造標準,哪些農戶適用易地搬遷政策,帶領村民住進了嶄新的樓房。
重慶市城口縣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山底河谷地帶著重發展生態型鄉村旅游,已建成11個1800戶“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帶動1200余戶5000余名貧困人口增收。據闞吉林介紹,到2020年城口將新建15個優勢資源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將中藥材產業培育成40%的貧困村、50%的產業薄弱村的主導產業,至少帶動1.2萬戶通過中藥材產業實現增收。
(央視財經 《經濟半小時》)四川達州是革命老區,也是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屬國家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區域。四川省巴山大峽谷綜合開發建設指揮部指揮長 于宏:有四個方面的變化。
吉克石烏到三河村的那天,聽說來了客人,吉好也求的二女兒吉好有果一骨碌從床上翻下來,刷牙、洗臉一氣呵成。現在,吉好也求的新房有單獨的廚房與洗手間,每天洗臉、刷牙成了吉好有果和弟弟妹妹們的好習慣。”帶著大涼山的好消息來到北京后,吉克石烏更加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