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2日13:40 來源: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 《經濟半小時》)四川達州是革命老區,也是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屬國家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區域。“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棉襖,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殼”是過去巴山大峽谷困難群眾生活的寫照。而如今那里的狀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四川東部宣漢縣的巴山大峽谷地區,是四川省內唯一的土家族聚集區,擁有四個土家族鄉。土家族人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巴蜀文化中“巴”文化的分支,“巴”文化就發源于這里。
2014年,宣漢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20萬,其中9.1萬人來自巴山大峽谷地區。2016年,這里易地扶貧搬遷正式啟動,至今654戶2224人完成易地搬遷。
四川巴山大峽谷
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黃連村村民劉福太今年57歲,是土生土長的龍泉鄉土家族人,他原來就住在大山里。2017年,劉福太作為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國家扶貧搬遷政策,全家搬到山下。
劉福太介紹,以前村民每次上下山,走的就是腳掌寬的土路。年輕人體力好,一次也要2個多小時,如果是老年人,單程就要走半天時間,遇上刮風下雨就不能出門。
劉福太上山
大巴山區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33畝,幾乎找不到一片平緩的坡地供農業生產。
劉福太的玉米地種在半山腰上,已經種了三十年。在接近60度傾斜的山坡上,想要站穩都很難,劉福太卻要在地里爬上爬下,揮舞著鋤頭。在他身后,就是陡峭的懸崖,一不小心,就會滑下去受傷。現在,他的腿上還留有傷疤。
劉福太說,大巴山上的坡地土層很薄,在這樣的坡地上種植玉米,扎不住根長不大,暴雨來襲就會倒伏,乃至絕收。一畝玉米地每年只能收成100斤左右,村民吃不飽飯就只能在地里挖一些野生的瓜果充饑,他們曾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年夜飯”吃上一口大米飯。
劉福太的玉米地
(記者劉楨珂)迎著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
20多年前,正在地里忙活的余文武聽到頭頂嘩嘩響,抬眼一看,第一次邂逅了傳說中的滇金絲猴。除了給滇金絲猴添加輔食,余文武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收集滇金絲猴糞便進行化驗,以便掌握滇金絲猴的身體狀況。
涼風村,海拔1700米以上,是重慶市城口縣周溪鄉的一個高山村;伍東,32歲,這個高山村的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伍東挨家挨戶排查哪些房屋符合危舊房改造標準,哪些農戶適用易地搬遷政策,帶領村民住進了嶄新的樓房。
重慶市城口縣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山底河谷地帶著重發展生態型鄉村旅游,已建成11個1800戶“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帶動1200余戶5000余名貧困人口增收。據闞吉林介紹,到2020年城口將新建15個優勢資源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將中藥材產業培育成40%的貧困村、50%的產業薄弱村的主導產業,至少帶動1.2萬戶通過中藥材產業實現增收。
吉克石烏到三河村的那天,聽說來了客人,吉好也求的二女兒吉好有果一骨碌從床上翻下來,刷牙、洗臉一氣呵成。現在,吉好也求的新房有單獨的廚房與洗手間,每天洗臉、刷牙成了吉好有果和弟弟妹妹們的好習慣。”帶著大涼山的好消息來到北京后,吉克石烏更加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