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護山鋪路架心橋

2020年04月15日11:47  來源:光明日報

5034

  重慶市城口縣嵐天鄉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資料圖片

  重慶市城口縣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資料圖片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摘要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強調,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重慶市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曾經交通落后、信息閉塞,集“老、邊、山、窮”于一體,承接和集聚發展要素的能力微弱,是重慶最缺乏發展條件的地方之一。然而,就是這個曾經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區縣,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走出了不一樣的路子。從“山底人家”到“山頂藥家”,從“山口”到“村口”和“門口”,從“等、靠、要”到“比、趕、超”,城口在生態經濟、暢安交通、內生動力等方面深挖資源、精做文章,實現生態資源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努力啃下脫貧攻堅戰最難啃的硬骨頭。

  關鍵詞:脫貧攻堅 生態經濟 補齊短板 志智雙扶

  從重慶出發,沿高速公路駕車行駛將近4個小時,在四川省萬源市石塘鎮下高速,再沿快速通道走六七十公里,就到了城口縣城。如果在石塘繼續沿高速公路往前走,再有差不多4個小時就到了西安。

  城口縣地處秦嶺以南、長江以北的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在氣候和地理位置上都有點像“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這個“重慶最北端”是長江三峽腹地通往大西北的重要連接點,也是重慶平均海拔最高的區縣和曾經集“老、邊、山、窮”于一體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區縣。

  新一輪脫貧攻堅過程中,“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城口走實走寬生態經濟之路,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拓展城鄉居民脫貧致富途徑,通過“志智雙扶”凝聚啃下“貧中之貧”“難中之難”硬骨頭的共識,終于在2020年2月25日成功摘掉了“貧困帽”,由此開啟了發展新篇章。

  1.生態經濟:從“山底人家”到“山頂藥家”    

  春天,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忙碌起來了。雙河鄉竹園村輝家坪食用菌種植基地,剛出烘房的干菇開始售賣,大量新菌棒已完成制作。

  “以前都是直接外銷鮮菇,今年第一批花菇采摘后遇到疫情,我們為菌棒注水延緩花菇生長,在烘房將采摘的花菇做成干菇。”基地負責人杜澤友說。食用菌、中藥材、中蜂是雙河鄉2020年重點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雙河鄉實行班子成員分片包干幫扶,拓展運輸綠色通道等措施,解決疫情防控期間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海拔從481米到2686米的城口,森林覆蓋率超過70%,境內有各類動植物4900多種,是全國生物多樣性保持最好的地區之一。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超過340天的城口,還是四季如畫遠近聞名的“天然氧吧”。

  “生態是城口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大的命脈。”城口縣委書記闞吉林說。全縣面積的35.2%屬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超過54%的地方在生態保護管控紅線以內,僅占轄區面積6.8%的耕地中,四分之三是坡度在25度以上的“巴掌田”和“雞窩地”。截至2014年底,城口還有超過52%的行政村為貧困村,全縣貧困發生率為15.6%。

  為何手上捧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牌子,頭上卻老是戴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城口在新一輪脫貧攻堅過程中踐行“兩山論”,用好用活用足生態環境優勢,走實走寬“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生態脫貧之路。通過“規劃到地、要素到地、技術到地、市場到地、基礎到地、服務到地”系列舉措,構建“山底強文旅、山腰強特色、山頂強藥材”的山地立體生態產業格局,變綠水青山為真正的“金山銀山”。

  山底河谷地帶著重發展生態型鄉村旅游,已建成11個1800戶“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帶動1200余戶5000余名貧困人口增收。山腰地帶通過市場主體引領、集體經濟組織推動、股權化改革帶動,著重發展山地雞、老臘肉、中蜂等特色生態農業,已培育縣級農業龍頭企業52家、農民合作社420個、產業扶貧基地194個,七大農業扶貧產業覆蓋了90%以上的農戶,年產值超過12億元。山頂地帶著重發展中藥材產業,已推廣種植中藥材26萬畝,年產量已達9萬噸,“大巴山生態藥谷”初步建成。

  據闞吉林介紹,到2020年城口將新建15個優勢資源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將中藥材產業培育成40%的貧困村、50%的產業薄弱村的主導產業,至少帶動1.2萬戶通過中藥材產業實現增收。

  厚坪鄉龍盤村村民潘光春,是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的受益者之一。“前年我們種的獨活賣了1萬多元、玄參賣了8000多元。去年中藥材收成好,第一批就賣了將近1.2萬元,家里還有很多獨活、玄參、云木香和白術沒有賣。”潘光春說,“門路對了,山旮旯土疙瘩也能讓人致富。”

  2.暢安交通:從“山口”到“村口”和“門口”    

  山頂中藥材、坡上核桃樹、林下山地雞、坑上老臘肉、河中冷水魚、香菌“巴掌田”、雜糧“雞窩地”、中蜂“百花蜜”、河谷有“人家”,城口的山地立體生態產業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實景畫卷。真正能讓這幅實景畫卷“活色生香”的“卷軸”就是路。但過去的城口,“望斷山路,苦無出路”。

  “城口舉目皆山,但城口人從來不甘于困頓。”闞吉林說。2017年,新一屆重慶市委市政府啟動交通建設“三年會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破解交通瓶頸,成為市委市政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精準發力的重中之重。世代苦于“行路難”的城口抓住了這個“補短板”的機遇,農村公路建設里程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將路網密度由2015年的每百平方公里97公里提升到2019年的130公里。

  沿河鄉是2017年確定的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8年才通水泥路的沿河鄉北坡村,是城口縣最晚通公路的行政村。站在山腳往上望,道路在陡峭的崖壁上畫出層層疊疊的“之”字,一直延伸到密密的云霧之中。北坡村共有80多戶居民,通車當年就有10多戶新修了住房。

  新修的道路讓城口更多的綠色資源變成了金色財源。村村通公路后,沿河鄉加快培育筍竹、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打造“山地筍菌之鄉”,發展巴渝民宿和“大巴山竹林人家”,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580多戶失能弱能貧困戶參與收益分紅。沿河鄉場鎮上新建的秦巴生活館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特產品,每年為6個村集體和95戶失能弱能貧困戶分紅,已累計返利分紅35萬元。

  修齊鎮大興村4社的鄧長付喜歡種黨參、天麻等中藥材,但以前“沒人來收購,多種了也賣不掉”。“四好農村路”修到家門口后,鄧長付將中藥材擴大到15畝,養了200多只山地雞。“去年中藥材和山地雞各賺了2萬多,收入比出去打工高,還照顧了老人和小孩。”鄧長付豎著大拇指說,“這確實是一條致富路!”

  城口現在只有一條快速通道直達縣城,仍然是重慶唯一的未通高速公路的區縣。但預計2022年建成通車的銀(川)百(色)高速城口段已開工,經過城口的渝西高鐵會在年內開工。受益于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多少年來“看到屋,走得哭”的城口即將迎來“兩高時代”,成為長江三峽腹地連接大西北的交通樞紐。

  原來的交通劣勢很快就會變成區位優勢,城口趁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加快產業發展,重點扶持“產業+就業”“創業+產業+就業”等產業扶貧車間,通過技能培訓讓農民吃上“技術飯”、通過扶貧車間幫助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等方式,拓展脫貧致富新路徑,暢通高質量發展快車道。截至2019年底,全縣已成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52個、新型經營主體651個,培育發展農業集體經濟組織190個,建立產業基地194個,90%的貧困戶與市場主體建立了直接的利益鏈接。2019年,全縣182個農村電商服務站點交易額達1.98億元,直接帶動2000多戶貧困戶通過網絡銷售增收550萬元。

  3. 內生動力:從“等、靠、要”到“比、趕、超”    

  新一輪脫貧攻堅啟動之初,城口搞了一次貧困現狀和原因普查,結果顯示66.4%的貧困群眾存在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有的安于現狀缺乏志氣,有的思想觀念落后不敢開拓,還有的為了爭當貧困戶低保戶“等、靠、要、懶、裝”。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城口的“精神喚醒”首先從干部隊伍抓起,按照黨中央和重慶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強化抓黨建促脫貧的引領力。縣委將組織工作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大力選拔謀劃工作有思路、推進工作有力度、解決問題有辦法、引領發展有擔當、對待群眾有感情的干部。2017年以來,全縣共舉辦各類干部扶貧能力提升培訓班39期,培訓扶貧干部和貧困村致富帶頭人6808人次,在脫貧攻堅一線提拔重用干部50人。

  按照“因村派人、人崗相適、盡銳出戰”的要求,精選273名縣級以上部門單位干部到全縣90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還分四批選派60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頂崗鍛煉,選派33名年輕干部到鄉鎮擔任脫貧攻堅突擊隊員。在調整66名不合格不勝任脫貧攻堅工作要求的村支部書記的同時,培養了272名鄉村后備干部和196名本土人才。

  依托“盡銳出戰”的干部隊伍,城口首先啟動“精神扶貧”“精神脫貧”,通過“圍爐夜話”“鄉賢講堂”“文化滋養”“四度教育”等方式,不斷探索完善塑魂、破舊、重踐、強自、立范“十字工作法”,系統性推進思想、新院、正風、主人、榜樣“五大行動”,根本性扭轉“等、靠、要、懶、裝”,激發“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到2019年9月,城口共有456戶貧困戶主動遞交“自愿不當貧困戶申請書”,實現了從“爭當貧困戶”到“爭做脫貧戶”的轉變。

  春賞花、夏納涼、秋觀葉、冬玩雪的城口“四季有看頭,全年有耍頭”,但這個大巴山深處的“心靈牧場·養生天堂”打造全域旅游,卻一度受農村封建迷信盛行、人居環境臟亂、“靠天吃飯”意識濃厚等問題制約。

  縣委縣政府緊盯陳舊思維、陳規陋習,破愚昧建科普小院、破臟亂建潔凈小院、破守舊建新業小院,建成了一批具有新風貌、新氣象、新環境的“新農家小院”,讓“巴山原鄉·生態城口”文旅品牌深入人心。25萬人的城口,2019年累計接待游客超過40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8億元。

  森林覆蓋率91.8%的東安鎮興田村,生態好、氣候好、空氣好、風光好,可過去貧困發生率高達31%。在“新農家小院”建設過程中,東安鎮引導興田村村民開展生態旅游,全村共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125戶,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2019年人均純收入接近2萬元。

  (本報記者 張國圣)

文章關鍵詞:東安鎮 云木香 生態脫貧 心橋 貧困戶 2019年 山口 農民合作社 天然氧吧 雞窩地 責編:邵恰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