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16:2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太原11月29日電 題:“最后100米”,堵車更堵心——醫院“停車難”加劇“看病難”現象調查
新華社記者魏飚、劉翔霄
近年來,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停車難問題日漸突出,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區的醫院,停車更是難上加難。從醫院門口到門診、急診、住院病區,看似短短的“最后100米”,卻因停車這個小細節,給患者就醫帶來不小的困擾。
車輛扎堆行 醫院門難進
去年冬天,山西太原市民王先生帶父親到雙塔東街的一家三甲醫院就診,著實體驗了一把停車難。“父親70多歲,當時發高燒,吃了退燒藥體溫還在39攝氏度。因怕他著涼,我就開車帶他去了醫院。結果,車堵在醫院門口,光排隊進醫院就排了50分鐘。”王先生說,平時這段路步行也就10分鐘。
王先生的經歷并非個例。記者留意到,在一些城市中心城區的大醫院,停車難頻繁上演。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留言板上,也有不少居民反映醫院停車難的問題。
連日來,記者趁上午時段,走訪了太原市老城區的4家醫院,發現每家醫院無一例外——門口都大排長龍。尤其是同處于五一路的山西省婦幼保健院和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兩家醫院呈垂角狀并立,直線距離不過50米,患者入院停車難的情況一直存在。
上午8點整,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門口的車輛已經排得看不到頭,一位執勤保安說,醫院有600個車位和99個立體車位,不到8點就已經“滿負荷”。車主劉俊載著孩子來到山西省婦幼保健院,但醫院內停不了車、落不了腳,路邊的停車位也已滿員,他只好開車圍著醫院繞,三圈半個多小時下來還是沒找到車位,“停車比看病都難!”
在太原市某三甲醫院做保安的李泰生告訴記者,他親眼見到過一位心梗患者被堵在車流中進不了醫院門,情況十分危急,“幸好當時有交警,幫助及時疏通才把患者送進醫院急救”。
“因地段所限,全國各地市中心的醫院大多面臨停車難題。”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靜態產業分會副會長康澤泉說,過去城市中心醫院停車配套指標是達標的,但汽車工業發展太快,現在這些中心城區醫院的停車位已遠遠不能滿足醫患需求。
醫院停車難催生系列問題
記者走訪發現,一些醫院的老院區往往地處市中心,地方小、車位少,客觀條件造成停車難,同時也催生不少新問題。
在太原市新民北街一家醫院附近,記者步行50米就遇到了3位“黃牛”,“能停車,一個車位30元。”記者跟隨其中一位來到附近一居民小區,發現本就不大的小區停車位也就只剩1個。由于車輛雜亂,不時進進出出,一些小區居民對此頗有怨言。一位住戶說:“一旦遇到火情或緊急情況,消防車或急救車輛根本進不來。”
在其他一些城市,醫院附近“黃牛”帶路高價停車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天津市某三甲醫院工作人員介紹,做這種生意的一般都是醫院附近、年齡大點的居民,對醫院周邊環境比較熟悉。
記者了解到,以太原市為例,老城區醫院占地多在100畝、200畝,最小的僅30畝,因為地上車位有限、地下車位沒有,停車存在實際困難。
由于車位的緊缺,很多醫院職工停車都成了問題。太原市壩陵南街一家市級醫院停車位只有50多個,為了“讓位”于患者,醫院統一安排職工在附近一處寫字樓地下車庫停車。該院一位醫生告訴記者,停下車步行到醫院約需10分鐘,遇上時間緊張,就得一路小跑。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一位工作人員說,醫院也有“患者停車優先”的規定,不允許本院職工在醫院內停車。他還介紹,過去醫院后面有條巷子可以隨便停車,有的車一停一整天不動,現在改為咪表計費,車輛停著不動的情況有所好轉,“但也只能緩解一部分停車壓力”。
近年來,太原市老城區的幾家大醫院紛紛建了分院,新院多充分考慮了停車位的問題,停車不再困難。但由于新院大多地處偏遠,又引發了新的就醫難題。比如,山西某三甲醫院新院區需從市內換乘兩至三趟公交,途經40多站,耗時約需兩個半小時。另外一家三甲醫院新院址則橫跨兩市,距離太原市區有30多公里。因不清楚老院、新院科室劃分,一些外地患者入錯院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此外,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耿曄強認為,對于人流高度集中的醫院,停車場的容量僅占進出醫院車輛總量的20%到30%,由于沒有足夠的停車位,大量就診車輛在醫院周圍道路聚集,造成了很大的交通隱患。并且,機動車在醫院的出入及無序停放會產生大量噪聲、粉塵污染,打破了醫院內應有的寧靜和諧氣氛。
破解醫院停車難各方都要“動”起來
受訪人士表示,解決醫院停車難問題不僅醫院要“動”起來,地方政府也要有所行動,引入大數據,通過交管、城管等部門的通力合作,實現對停車的精細化管理。
耿曄強呼吁,可進一步宣傳引導醫院周圍更多居民區停車位向社會開放。同時,拓展周邊空間,將醫院周邊一些附屬設施改建為停車場,比如可以協調醫院周邊的生活小區共建停車場,白天醫院使用,夜晚小區居民使用,通過錯時停車滿足各自需求。同時,對于新建的醫院,在公共交通建設和宣傳引導方面要多下功夫,避免患者就醫跑“冤枉路”。
目前,在一些地方,有關部門已開始嘗試利用智能政務和大數據云服務來解決實際問題。比如上海打造了“市級公共停車信息平臺”,已有89萬個車位接入,三甲醫院周邊的街面道路和停車位信息是其中重點。康澤泉認為,這些辦法值得借鑒。“還有的地方通過信息手段,通過短信和二維碼等方式,讓市民能及時獲取停車指導,都是不錯的嘗試。”
山西白求恩醫院急診室主任閆新明則建議,“多措并舉”才能解決好醫院停車難問題。“比如引導輕癥患者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診。同時醫院要把院內通道建設好,有的醫院采取單循環的方式對停放車輛進行管理,一個進口,一個出口,也能緩解進出擁堵加劇停車難的問題。醫院門口需要交警適當維持秩序,還可在醫院內部和附近投建地下、立體車庫。”
她說,這條“老大難”馬路的整治,多虧了蠡橋社區“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協調各方力量,才辦成了社區多年沒有辦成的事情。今年3月,蠡橋社區道路“腸梗阻”問題迎來轉機,社區“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將其列為今年的重點議題。
數字治理已成為繼傳統GDP后 城市間競爭的新賽道 浙江省在2020年提出按照 “整體智治、協同高效”的理念方法 促進城市治理方式現代化 杭州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
近日,細心的鄭州市民發現,“鄭好辦”APP上出現了智慧停車板塊。以后,市民通過“鄭好辦”APP智慧停車功能,就能實現鄭州市區約20萬個停車泊位信息實時查詢并一鍵導航。據了解,在智慧停車平臺建設期間遇到了許多問題,其中對平臺建設造成關鍵影響的是經營性停車場的接入問題。
也就是說,目前通過鄭州市智慧停車平臺,實現了停車場一鍵導航、余位實時查詢、路內停車線上繳費等功能。當停車場數據完全接入、高位視頻普及、全市打通統一的支付通道后,鄭州市區有望實現“一碼付”“無感支付”。
省醫周邊停車難、擁堵難題,明年將得到改善。”…… 最近,河南省人民醫院地下智能停車及綜合開發項目“創智未來”展廳內人潮涌動,業內人士紛紛詢問著項目智慧工地平臺的詳細信息。
擁堵排名從全國第2位降至第35位、市區停車實現“無桿停車場”、酒店30秒可辦理入住、公園20秒即完成入園……在浙江杭州,這簡單普通的一串數字變化的背后,得益于“城市大腦”的建設。王川攝 在杭州,市區醫院停車難,一直是街區治理的“頑疾”,道路擁堵、車位緊張等現象時有發生。
而淮河路與秦嶺路南100米的一處環衛作業加水點,也被一輛私家車堵著,造成環衛車輛無法靠到路邊加水。中原區環衛隊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尤其是背街小巷,亂停亂放車輛經常會影響他們進行環衛作業。
隨著私家車不斷增加,很多去醫院就診的患者和家屬都會選擇開車前往。6月25日,鄭州的王先生帶著家人去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去看病,就把車停在了醫院的一個停車場。” 據了解,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屬于一類停車范圍,一類區域第一小時收取4元,以后每小時收取1元,其中高峰期內每小時收取2元。
根據消防法的相關規定,單位或個人占用、堵塞、封閉消防車通道,妨礙消防車通行的,對單位責令改正,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警告或五百元以下罰款。北京德恒(重慶)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建律師說,如果占用消防通道這種違法的現象被聽之任之,就會帶來不良示范。
6月30日,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對下半年的重點工作進行部署,為緩解停車難問題,提高車位有效周轉率,將出臺新的停車場差異化收費辦法。積極推進智慧停車管理平臺的搭建和調試,逐步實現“停車入位、管理規范、無感支付、違停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