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15:1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5日電(記者張鐘凱、關俏俏)1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區內最后1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標志著這片占中國陸地面積約六分之一的西北土地以及這里2500多萬各族人民告別了絕對貧困,也意味著中國離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歷史壯舉更近了一步。
在新疆阿克陶縣雪松中學,學生在朗讀課文。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長期以來,受交通不便、就業技能有限、產業發展薄弱等條件影響,貧困長期困擾著新疆部分地區,尤其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的南疆四地州。
此次新疆公告退出貧困縣序列的10個縣全部在南疆地區,分別是喀什地區的莎車縣、葉城縣、伽師縣、英吉沙縣,和田地區的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縣。
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供水總廠外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攝
為斬斷窮根,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新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覆蓋面,培育創造穩定就業的產業,19個對口援疆省市更是各顯神通,通過各種因地制宜的項目為新疆穩定與發展“輸血”“造血”。
2014年至2019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1%,1000多萬群眾喜遷新居,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率均達100%,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因貧失學輟學實現動態清零。
在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烏尊艾日克村,村民布海迪且·買買提敏在家中打掃衛生。 新華社記者趙戈 攝
中國“最后的沙漠部落”搬出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大網電點亮了位于帕米爾高原上的峽谷村莊;昆侖山深處有了穩定的通信信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家吃上了“旅游飯”……無處不在的脫貧攻堅戰,讓新疆人民經歷了歷史性的巨變。
在新疆洛浦縣山普魯鎮博斯坦庫勒村的奮斗家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飼養員阿布來提·熱杰普正在工作。 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辦一級巡視員陳雷表示,2020年10個貧困縣摘帽,標志著全區308.9萬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66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隨著數百萬人擺脫絕對貧困,曾經貧困肆虐的新疆大地煥發生機,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目前,特普洛村已經打造了2000畝青花椒種植基地并成立了金陽縣新東方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的105戶村民中有93戶是貧困戶,合作社年均銷售花椒4.3萬余斤,93戶貧困戶年均實現增收180余萬元。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走進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個巨幅標語映入眼簾。近年來,光山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發展的路子。
核心提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深度貧困縣,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頂頂“帽子”。馬空認識到,進一步延長旅游產業鏈,借助旅游扶貧這面“帆”,優化“旅游+”“+旅游”模式,方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從中獲取更大效益。
展會期間,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36.0%,較上年提升3個百分點,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部今年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改善農產品品質。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這里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滯后,村民們大多靠天吃飯,外出務工人員眾多,屬于典型的空殼村。但伴隨著村里柏油路的打通以及養殖綠殼蛋雞、種植食用菌等產業的發展,哪嘎村熱鬧了起來,漸漸告別了“山旮旯”。
“兒子分到鄉里當老師,兒媳婦在會川鎮務工,家里去年買了小車,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董建新領辦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了80戶建檔立卡戶,通過在食用菌大棚務工和入股分紅的形式獲得收入。
打通產業鏈,農戶、合作社、企業抱團取暖,原本產業基礎薄弱的偏遠農村,有了發展后勁。甘肅還加大返鄉創業精準招商力度,加強金融土地等要素支持,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推進返鄉創業工作取得實效。
“咩咩咩咩……”出生不久的小羊羔活蹦亂跳,細嫩的叫聲此起彼伏,羊圈里的熱鬧勁兒,讓初冬的肅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也暖了牧民們的心。一人富不算富, 2015年,樊得勤成立了鑫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著全村牧民一起發展養殖業,尋找黃草溝村的致富路。
“2號車,2號車,送糧回倉,4號車去頂上。近日,黑龍江省木蘭縣柳河鎮農民王福偉手持對講機指揮收糧,展現了十足的“科技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