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15:1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兒子分到鄉里當老師,兒媳婦在會川鎮務工,家里去年買了小車,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說起家里的情況,元古堆村村民楊樹才很開心。
甘肅省定西市元古堆村屬于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2年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465.8元,貧困戶221戶1098人,貧困發生率達57.3%。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916.6元。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元古堆村看望慰問干部群眾,鼓勵大家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元古堆人沒有辜負總書記的期望。2018年,元古堆村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789元。脫貧攻堅,成為元古堆村“前世今生”的分水嶺。
村里沒有“閑人”了
初冬時節,北方村落略顯寂寥,元古堆村的廣場上空無一人。“四五年前可不是這樣,農閑時節,好多人靠著墻根兒曬太陽。”元古堆村副主任郭連兵說,“現在連老人都不見了。”
務工是元古堆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之一。外出務工的村民逐年增多,目前近400人常年外出務工,約占全村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2013年起,元古堆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房、網,每一項都需要人工。村民農忙時在地里干,農閑時就跟著村上的工程隊干。“工程隊是干一天得一天的工資,群眾掙得越多越想掙。”元古堆村黨支部副書記董建新說。
群眾發現打工能掙到錢,就一個帶一個,越帶越多。郭連兵說:“‘70后’‘80后’多數在建筑隊打工;‘85后’‘90后’進輕工業廠子的比較多,比如去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等地。”
“以前不是匠人,做來做去是匠人了;以前是匠人的,做來做去成大匠人了。”郭連兵說,群眾打工的意識增強了,對于技術和工作態度的要求也提高了。
“一人外出就業,就能解決全家經濟困難。”作為村干部,郭連兵總是動員群眾科學安排農作物種植品種,提高勞務經濟比例,讓勞動力創造更大的價值。
硬化路通到家門口
數據顯示,元古堆村建成百合種植基地1500畝,收入約占人均純收入的22%;建成中藥材基地1000畝,收入約占人均純收入的17.9%;建成馬鈴薯原種種植基地1500畝,收入約占人均純收入的13%。
種植業和勞務經濟是元古堆村群眾增收的主要途徑。但是,傳統種植業和勞務輸出并非元古堆村的新事物,為什么過去沒能讓群眾脫貧致富呢?
“交通是制約元古堆村脫貧的重要因素。”元古堆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朱惠軍說。過去,即便莊稼豐收了,大點兒的車也進不來,考慮到成本,收購商望而卻步。村民對外界的變化知之甚少,多數群眾對于脫貧沒有想法。
2013年,元古堆村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修橋補路是首要任務。不到3年,元古堆村完成道路油化13.5公里,硬化社內巷道16.99公里,實現道路硬化全覆蓋。2020年,元古堆村又硬化、砂化了入戶路6.92公里。
路通了,農產品賣出去了,城里的干部、學者、企業家走進來了。
“以前的種植業是低層次的,種植作物基本上是小麥、馬鈴薯、蠶豆,脫貧攻堅以來,元古堆村擴大了百合種植規模,引進了馬鈴薯良種,種植重點從解決口糧調整為種植經濟作物。”朱惠軍介紹,這幾年,種植結構優化了,種植技術提升了,產業鏈延長了,群眾的收入自然也提高了。
從“輸血”到“造血”
元古堆村電子商務室的展柜上,擺放著羊肚菌干貨樣品,標簽明碼標價:200克售價400元。一盒羊肚菌,見證了元古堆村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2015年,在青年駐村干部張婉婷的多方奔走下,元古堆村先后爭取到24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在國務院扶貧辦和甘肅東海高科節能服務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建設了渭源縣第一個3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按照村企聯建協議,光伏電站收益每年固定為村集體分配20萬元,主要用于公益性崗位人員勞動報酬支出。
光伏電板下面是大片空地,如何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發展產業,元古堆人將目光瞄準了羊肚菌。2020年年初,元古堆村的光伏電板下建起了25座、占地12.7畝的羊肚菌大棚。7月下旬,元古堆村喜迎第一次羊肚菌豐收。
截至目前,除去20多斤干貨,今年收獲的羊肚菌已全部售罄。董建新計算,今年銷售收入約為23萬元,能為80戶建檔立卡戶每戶分紅600元。“除去人工工資支出、農戶分紅,還能剩余12萬元,明年的菌種錢、農具農資錢有著落了。”董建新說。
今年,董建新領辦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了80戶建檔立卡戶,通過在食用菌大棚務工和入股分紅的形式獲得收入。元古堆村共有5家合作社,實現全村162戶建檔立卡戶全覆蓋。
光伏食用菌產業是元古堆村發展新型產業的一個縮影。2018年以來,元古堆村在傳統產業基礎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探索加工業、光伏產業、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富民產業,為群眾穩定增收提供長效保障。
“今年,我們又新建了15座大棚,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25畝左右。明年打算種兩茬,吸收更多的村民入社……”董建新計劃著。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8日 05版)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打通產業鏈,農戶、合作社、企業抱團取暖,原本產業基礎薄弱的偏遠農村,有了發展后勁。甘肅還加大返鄉創業精準招商力度,加強金融土地等要素支持,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推進返鄉創業工作取得實效。
一個秋日的清晨,記者從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城出發,翻越連綿陡峻的高黎貢山,中午時分,抵達“原始秘境”——獨龍江鄉。2018年,獨龍江鄉建成了400千瓦柴油發電及200千瓦儲能系統,實現水電、柴發、儲能多能互補的微型智能電網,為獨龍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題:湖北東溝村:鄉村掀起“民宿熱”貧困村變“網紅村”2019年,東溝村實現經濟總收入730余萬元,旅游接待量達4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50余萬元,帶動周邊50余戶村民就業創業,90%農村勞動力吃上了“旅游飯”,摘掉了“貧困帽”。
貧困戶安子子伍一家6口住進了80平方米的新房,房子東南朝向,陽光充足,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牛圈分區有序,屋外還有一個小院子。在走訪中,我們感到駐村扶貧工作隊下鄉的幾年,就是用真心真情“繡”牢民族同心的幾年。
據了解,“2+N”產業發展格局,即打造肉牛、花椒2個主導產業,茶葉、烤煙、天麻、核桃、臍橙5個特色產業,蔬菜、食用菌2個“短平快”產業,帶動生豬、肉羊、禽蛋、油茶、竹子等產業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當代價值,囑托殷殷,期許深深,發出了弘揚科學家精神、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動員令。(廣州日報評論員夏振彬)分享到:確保國考斷面達標,增城今年查處涉水環境違法76宗2020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增城區分局共查處涉水環境違法行為76宗,處罰款金額共人民幣1493萬元。
除了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全國海關在扶貧工作上堅持“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各部門單位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支持總署定點扶貧工作。今年以來,海關總署強化攻堅措施,建立定期研究和督辦工作機制,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抓落實,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近三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每年召開的脫貧攻堅主題的座談會上都要強調做好“三區三州”精準扶貧工作。“百縣百品央字號”暨“小新帶貨”融媒體扶貧行動不僅是直播,更重要的是用傳播為品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