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10:27 來源:紅星新聞
11月10日,西南交通大學力學與工程學院網站發布了一則通報。通報稱,本學期9名同學累計兩學期且每學期獲得學分數少于15個,進入退學預警期;6名同學退學預警期內獲得學分數少于15個學分且獲得總學分數低于結業標準,按照該校《本科生學籍管理辦法》,被予以退學。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西南交大清退的6名同學中,有4人皆因“沉迷游戲”。“沉迷游戲”之害,在這份通報中亦可見一斑。而這,也并非個案——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發現,大學生平均每天玩網絡游戲的時間約為2小時。這只是一個“被平均”后的時間,那么占據時長TOP的學生們,其面臨的或就是被清退的結局。
這樣的教訓無疑是慘痛且沉重的。據通報,6名同學被清退后的去向也不盡相同,一人轉學、一人被送網癮中心、兩人重新參加高考,還有兩人提前離校打工,成為名副其實的“打工人”。
曾幾何時,撫摸著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們心中或也充滿了憧憬與向往。踏入大學校園,承載著父母的欣慰與期望,或也躊躇滿志,想要有番作為。只是不想,這樣的愿景卻過早地終結在了自己手里。
西南交通大學力學與工程學院網站的通報
按照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游戲通過對閑暇時間的入侵將人異化為“玩工”,是技術對于人欲望的一種改造,這種欲望一旦超越了一定界限,就會模糊閑暇與忙碌、游戲與正事之間的界限,對生活造成影響。
沉迷游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產生原因、防治手段也都因人而異。在為這幾名學生感慨的同時,也有必要追問,為何進入大學就是這樣的結果?如何在進校學生中做好防網癮防沉迷教育工作,還需使出更多的手段。當然,沉迷游戲更多的原因在于學生個人,這無可否認,對此當事人或有更準確的體認。
游戲本無好壞,成為傷人利器的,主要在于“度”的過界。和其他諸如“看小說”“看劇”等一樣,一旦耗費的時間精力越過界限,他們都可能造成學生學業的耽誤,甚至三觀的走形。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也啟示當代大學生,大學不“好混”,如果放松要求,輕易在誘惑面前淪陷,任由頹廢,最終自己面對的只會是“被清退”的苦果。
事實上,這樣的新聞,我們在近年來已見過了太多。各地高校都有相繼曝出清退在最長修業年限內未能畢業的學生或是諸如此類存在學業荒廢的“問題”學生。
警鐘一次次敲響,我們也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大學“嚴進嚴出”正成為一種趨勢。無論是政策層面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一流本科教育宣言》,還是取消畢業清考、嚴把畢業關等措施,都在告訴我們,大學生活也許自由,但絕不輕松,疏可跑馬卻密不透風,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
值得注意的是,通報中,除了沉迷游戲的4名同學外,還有2名同學是因為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未來比較迷茫等產生了厭學心理,這也算是較正常的現象。遇到此類問題,固然需要自我克服之外,學校也當有相應的心理輔導渠道,及時為此類學生伸出援手,或提供更人性化的途徑,在符合條件下滿足個別學生轉專業的可能。
人生很短,不容再來。如果在黃金般的大學期間,不能好好把握,到頭來,唏噓遺憾的又何止旁觀的網友們。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呂京笏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專家建議,針對防沉迷措施,游戲行業應建立統一的行業和技術標準,嚴格落實好相關部門對未成年人游戲行為的規定,為他們筑牢保護墻。
對很多家長而言,他們不僅擔心玩游戲時間太長會導致孩子沉溺于游戲,影響到學習,更對孩子們的身體感到擔憂。陶金提醒,騰訊客戶服務不涉及費用收取,請勿輕信外界“代申訴未成年人游戲退款”,避免造成個人隱私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
只有意識到“青少年模式”不是防沉迷的萬能模式,家長首當其沖地扮演好監護人的角色,青少年、適度游戲才值得期待,無須多慮。這樣,減少和避免游戲、網絡平臺遭遇太多吐槽,理性評估“青少年模式”,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也才不會走偏。
小波說,每次拔頭發都很痛,但心里卻很爽,可拔完后看到地上的頭發,心里又害怕又后悔,很想控制自己,但就是控制不住。父母要對孩子在接受懲罰后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理解孩子的沮喪心情,鼓勵進行積極認知,激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波說,每次拔頭發都很痛,但心里卻很爽,可拔完后看到地上的頭發,心里又害怕又后悔,很想控制自己,但就是控制不住。父母要對孩子在接受懲罰后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理解孩子的沮喪心情,鼓勵進行積極認知,激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684分,甘肅省理科全省并列第二名,查到分數和排名,王志豪既開心又欣慰,“感覺重新證明了自己”。
(原標題:大三學生沉迷游戲退學 悔悟后再高考獲甘肅第二 他用經歷勸誡同學) 684分,甘肅省理科全省并列第二名,查到分數和排名,王志豪既開心又欣慰,“感覺重新證明了自己”。
近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聯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未成年網民的互聯網使用特點和網上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