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4日12:34 來源:央視網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在上海開幕。本屆進博會是在疫情之下的特殊時期、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舉辦的,其主題“共天地、同風雨、聚進博、享機遇”給予了世界人民信心、希望和力量。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方面表明我國堅定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的承諾,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擔當與責任。面對風云變幻的世界經濟貿易大潮,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進博會主旨演講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并揭示出“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國際貿易的歷史規律。
【釋義】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是對嚴復《〈國聞匯編〉敘》中“相通則治進,相閉則治退”的化用。
嚴復,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其創辦的《國聞報》《國聞匯編》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在維新運動中起到思想啟蒙作用。
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復把“閉”看作是造成中國所有問題的根源,認為只有“通”才能起到振衰起敝的作用。他提出“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尤以“通下情為要義”“通外情為要務”。在《〈國聞匯編〉敘》中,嚴復又提出“相通則治進,相閉則治退”,認為相互溝通交流治理能力就進步,相互封閉隔絕治理能力就后退,強調了“通”在時代變遷中的重要性。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習近平主席改字以立新意,賦予原典以新的時代內涵,指出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就能共同進步,相互封閉隔絕就會各自退步。他還借中醫“通閉解結”理論進一步加以闡述:各國削減壁壘、擴大開放,國際經貿就能打通血脈;如果以鄰為壑、孤立封閉,國際經貿就會氣滯血瘀,世界經濟也難以健康發展。
【解讀】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這是國際經貿發展的歷史規律。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歷史大勢必將浩蕩前行。
當今世界,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同時,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風險挑戰加劇。
雖然世界經濟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高筑壁壘、以鄰為壑,搞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是沒有出路的,只會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被時代所拋棄。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的人間正道,順應歷史發展規律,才是全球走向良性治理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來,中國致力于開放式發展,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習近平主席指出,國際貿易和投資等經貿往來,植根于各國優勢互補、互通有無的需要。各國應該堅持開放的政策取向,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提升多邊和雙邊開放水平,推動各國經濟聯動融通,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正是本著這一宗旨,中國舉辦了進博會。這是中國政府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為世界各國展示國家形象、開展國際貿易搭建了開放型合作平臺。首屆進博會吸引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超過4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第二屆進博會吸引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800多家企業參展,超過5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711.3億美元。本屆進博會適逢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之時,中國著眼于“越辦越好”的總要求,致力于在線下如期舉辦一屆安全、高水平、高質量的進口博覽會,展現出中國言出必行、推動世界經濟加快復蘇的大國擔當。
開放則共進,封閉則自困。清代“閉關鎖國”的貿易政策讓中國與世界隔絕,造成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向世界敞開懷抱,擁抱新的發展機遇,奮起直追、迎頭趕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開放已然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志。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動,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囂塵上的當口,習近平主席擲地有聲的三個“不會停滯”,如同陽光穿透烏云,照亮了世界的期待。遵循“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歷史規律,新時代的大國開放姿態令人振奮,同心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舉世矚目。邁向更高層次開放的中國,將不斷帶給我們勇氣和定力,也將不斷帶給世界驚喜與希望。(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經濟全球化除了對刺激國家經濟增長起到顯著的積極作用外,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實證研究結果也表明,經濟全球化對于全球減貧的意義也是積極顯著的。正是基于來自不同類型國家的實證研究結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里茨認為,經濟全球化提高了全世界所有國家、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特別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給人類健康和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威脅。
端起歷史的望遠鏡,正確看待中美關系發展來之不易的歷史經驗和成果,有利于廓清迷霧,避免偏見和誤判,指引中美關系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只要雙方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精神,總能通過平等對話友好磋商找到解決辦法。
回顧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歷程,重視歷史,注重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把握歷史規律、開辟前進道路,是我們黨一貫重視并倡導的重要思想方法。深刻把握歷史規律,才能與時俱進地深化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不斷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主題教育重要內容,是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揭穿歷史虛無主義的面具特約評論員 任曉山 歷史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寶庫。
作者:王治東(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是滄桑巨變的70年。
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想方設法地誤導人們接受錯誤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把人們領上一條對民族歷史的歪曲、詆毀和否定的邪路,造成嚴重的社會思想混亂和危害。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頭腦,引導人們堅持用唯物史觀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70多年前,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向毛澤東同志發出慨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提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之問。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合乎歷史規律的正確選擇。■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立于時代潮頭,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合乎時代要求的正確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意識形態安全、政治安全乃至整個國家安全的高度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我們必須看到,歷史虛無主義以夸大支流否認主流、渲染個別現象掩蓋本質的方式解構主流歷史觀,最終是為了瓦解我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