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1日15: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意識形態安全、政治安全乃至整個國家安全的高度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為了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意識形態工作,我們應深入揭示歷史虛無主義的形而上學思維,從而更有效地抵御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歷史虛無主義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習慣沿著孤立、靜止、片面的路徑前行,按照非此即彼、二元對立、割斷歷史、迷信西方、拋棄傳統的方式,不研究歷史的客觀發展進程,而是以反歷史主義的思維去對待歷史;喜歡制造歷史陰謀論、歷史不可知論的論調,不尊重客觀的歷史情境,而是假設歷史進程,隨意解釋歷史。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思潮,對它的批判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在深入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歷史虛無主義本質和危害的認識。基于此,我們在原有分析思考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批判武器,對歷史虛無主義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進行深入剖析,從而在更深的學理層面揭示出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維方式。
孤立而不是普遍聯系地觀察歷史
歷史虛無主義的第一種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是習慣于以支離破碎的歷史細節和無關緊要的“歷史事實”等細枝末節歪曲歷史和否定歷史。嚴謹的治史態度需要綜合研究歷史中的人事、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單純追求歷史細節,歷史敘事會呈現無邏輯的狀況,很難自圓其說。如果像歷史虛無主義者那樣,“信手拈來”一些歷史細節,隨意拼貼裁剪歷史事件,全然不考慮邏輯性和歷史的縝密性,就會使歷史變得雜亂無章,影響人們正確認識歷史、把握歷史規律。不可否認,在我們過去的一些歷史研究中,確實存在著從觀點到觀點、片面強調宏觀視角、不注重歷史細節、不關注普通人物的現象,結果使歷史研究變得枯燥乏味,缺乏鮮活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的確需要填充歷史細節,讓歷史豐滿起來、鮮活起來。但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把歷史細節與整體的歷史狀況割裂開來,抽象化地看待一個個歷史事件。這樣凸顯的歷史細節反而會造成歪曲歷史和否定歷史的效果,無法使人認識歷史的全貌,也無法真正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時代意義。歷史虛無主義恰恰是以孤立的歷史事件和特別摘取出來的歷史細節虛無歷史、消解歷史的整體性,熱衷于夸大、臆測、捏造“與眾不同”的歷史細節,并對其進行孤立化闡釋,以達到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目的,借此抹黑、詆毀、否定原有的歷史觀和歷史評價。我們必須看到,歷史虛無主義以夸大支流否認主流、渲染個別現象掩蓋本質的方式解構主流歷史觀,最終是為了瓦解我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從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言論中可以看到,其特點就在于拋出了一些細枝末節的偽命題,制造了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明洞見”。這些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的所謂“個性詮釋”的最大問題在于,用所謂的歷史細節架空確定的、宏觀的歷史事實以及歷史評價,從而否定主流歷史研究和主流價值觀。真正的歷史研究所達成的共識,是在對歷史事件進行整體的、客觀的研究基礎上,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歷史,而不是基于一個個事件進行孤立化抽象化的歷史評價。如用“日本人為何沒有燒故宮”這樣的說法是無法否定日本侵略者的殘暴本性的,對于日本侵略者的認識必須放置于當時時代狀況和多個歷史事件中進行總體評價。
靜止而不是發展地看待歷史
歷史虛無主義的第二種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是經常從現實的歷史場景抽身而出,靜止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以靜止的思維來考察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機械地、簡單地化約與框定為靜態的、單一的、封閉的實體。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具備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長時段思維以及貫通古今的發展的眼光。如果不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就很難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為現實發展找到客觀的歷史依據,對歷史價值的理解也會大打折扣,無法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例如,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這樣的概括體現了發展的歷史眼光,告訴我們只有注重歷史的連續性,方能把握當下社會發展的方向。以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我們才能把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5000多年歷史、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近百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歷史、改革開放40多年歷史聯系和貫通起來,從而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研究必須堅持歷史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不能靜止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靜止的思維方式得出的歷史結論是不可信的。在研究中人為地將歷史發展進程割斷,不僅會忽視歷史本身的連續性,還會導致歷史研究的碎片化。歷史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只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堅持歷史連續性,才能更好地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內在演進的邏輯,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只有具備發展的歷史觀,才能真正做到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
零散而不是系統地認識歷史
歷史虛無主義的第三種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是零散地認識歷史,碎片化地建構歷史,局部地截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圖景,摻入片面的證詞或數據,以此達到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瓦解主流歷史敘事的目的;或引用所謂的片段式真實材料得出虛假的、錯誤的結論,通過推翻主流歷史結論的方式消解歷史。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工作生活的空間場景不斷變化,以手機為媒介的碎片化閱讀自然也就占據了更多的時間,但零散的歷史圖景只能給人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效果,不可能從歷史碎片中認識整體而真實的歷史。歷史虛無主義就是利用當代人閱讀的這一特點而達到其目的的。零散的歷史知識很難呈現系統性、邏輯性、完整性,人們的大腦因而變成了“雜拌兒歷史信息的跑馬場”,對歷史的了解大多是一知半解或者片面幾點,不利于人們形成系統的歷史思維。歷史的碎片化認識在更深的層面上帶來了對歷史主題和規律的遮蔽。
歷史研究是一項極其嚴肅的活動,需要將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其活動綜合起來進行系統性分析研究。系統性思維要求我們在研究歷史時,應以長遠和全局的視角審視歷史事件,謀萬世而不是謀一時,謀全局而不是謀一域,把握好過去與未來、局部與全局的辯證關系。深入批判歷史虛無主義,需要對歷史問題進行全局性、綜合性的研究,系統梳理歷史進程和分析歷史事件,堅決克服史學研究碎片化和零散化傾向,從而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當前歷史研究領域中,人們對各種材料的挖掘能力不斷提高,由此對一些歷史事件產生更豐富的認識,面對不斷積累、更新和發展的歷史知識,如何系統地而不是碎片化地分析和認識它們,如何對歷史從“大致了解”的狀態達到“深刻把握”的程度,是我們應當深入研究的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歷史的價值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等。要實現歷史的價值,我們應當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以普遍聯系的觀點向歷史“老師”虛心求教;以發展的眼光獲取歷史的“營養劑”;以系統的思維從歷史“教科書”中深刻把握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作者系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其中,加強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繼承和弘揚,是深入開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斗爭的一項重要工作。與“虛無英雄”的歷史虛無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必須研究和弘揚革命精神。與“虛無理想”的歷史虛無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必須研究和弘揚革命精神。
70年來,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經驗,回顧70年社會保障發展歷程,可以獲得如下歷史啟示。新中國的社會保障發展是由兩個高潮發展期和中間不斷探索期組成的連續性進程 在70年發展進程中,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出現了兩次高潮。
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主題教育重要內容,是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揭穿歷史虛無主義的面具特約評論員 任曉山 歷史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寶庫。
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想方設法地誤導人們接受錯誤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把人們領上一條對民族歷史的歪曲、詆毀和否定的邪路,造成嚴重的社會思想混亂和危害。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頭腦,引導人們堅持用唯物史觀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主題教育重要內容,是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危害性特約評論員 詠頡 近些年來,一股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在學界和社會各界蔓延泛濫。
這些佳作在忠于史實的基礎上,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理念,在藝術表達上追求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收視效果。運用豐富而創新的藝術手法,讓歷史故事、年代傳奇實現當代表達,進而展示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成為我國電視劇創作的顯著特征之一。
近日,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針對網絡音頻亂象啟動專項整治行動。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專項整治不僅要堅決有效遏制行業亂象,也要積極規范行業發展,促進網絡生態持續向好。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建義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是歷史唯心主義,其目的在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必須始終以堅定的政治自覺,清醒認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艱巨性長期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亮劍、敢于斗爭,不斷奪取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斗爭新勝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史學領域出現了一些“重新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研究要有“新方法”等論調,歷史虛無主義借機泛起。圍繞加強青少年正確歷史觀尤其是黨史國史觀教育,增強其精神免疫力并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判,顯得更為重要、更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