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2日16: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史學領域出現了一些“重新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研究要有“新方法”等論調,歷史虛無主義借機泛起。盡管我們對這一錯誤社會思潮進行了強有力的揭批和澄清,但歷史虛無主義不僅依然翻新各種花樣,而且傳播手段更具有迷惑性和隱蔽性。因此,我們亟須探尋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立足新時代批判歷史虛無主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大多采取的是“大水漫灌”的應對方式,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從而對維護和保障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發揮了重大作用。這樣的應對方式之所以有效,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在新中國的一代人大多都能夠堅持唯物史觀,而橫跨新舊中國的老一代人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前后狀況的比較,絕大多數人都是時刻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的,讓他們否定黨史、國史更是難于上青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中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等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致使我們對于青少年進行科學歷史觀的教育具有了更多的復雜性和困難性。同時,急劇變化的經濟社會形勢、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各種新的內容和形式持續蔓延等,使得加強對青少年正確歷史觀的教育和引導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歷史虛無主義一旦荼毒扭曲了青少年的靈魂,那么它將有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基于上述原因,面對伴隨經濟社會形勢變化所引發的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這一新問題,舊有的被歷史虛無主義牽引“打防御戰”的策略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圍繞加強青少年正確歷史觀尤其是黨史國史觀教育,增強其精神免疫力并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判,顯得更為重要、更為根本。批判思路的這一轉變,為新時代批判歷史虛無主義開辟了更廣闊的領域。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跳轉到: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跳轉到:
87
其中,加強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繼承和弘揚,是深入開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斗爭的一項重要工作。與“虛無英雄”的歷史虛無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必須研究和弘揚革命精神。與“虛無理想”的歷史虛無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必須研究和弘揚革命精神。
70年來,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經驗,回顧70年社會保障發展歷程,可以獲得如下歷史啟示。新中國的社會保障發展是由兩個高潮發展期和中間不斷探索期組成的連續性進程 在70年發展進程中,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出現了兩次高潮。
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主題教育重要內容,是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揭穿歷史虛無主義的面具特約評論員 任曉山 歷史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寶庫。
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想方設法地誤導人們接受錯誤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把人們領上一條對民族歷史的歪曲、詆毀和否定的邪路,造成嚴重的社會思想混亂和危害。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頭腦,引導人們堅持用唯物史觀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主題教育重要內容,是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危害性特約評論員 詠頡 近些年來,一股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在學界和社會各界蔓延泛濫。
這些佳作在忠于史實的基礎上,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理念,在藝術表達上追求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收視效果。運用豐富而創新的藝術手法,讓歷史故事、年代傳奇實現當代表達,進而展示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成為我國電視劇創作的顯著特征之一。
近日,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針對網絡音頻亂象啟動專項整治行動。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專項整治不僅要堅決有效遏制行業亂象,也要積極規范行業發展,促進網絡生態持續向好。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建義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是歷史唯心主義,其目的在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必須始終以堅定的政治自覺,清醒認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艱巨性長期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亮劍、敢于斗爭,不斷奪取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斗爭新勝利。
作為一種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正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錯誤思潮,歷史虛無主義具有極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不僅如此,境內外敵對勢力還通過多種渠道、選擇重要歷史節點等方式,傳播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言論,企圖搞亂人心、消解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