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12:38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經濟循環的新模式正在形成,城鄉統一的大市場逐步建立,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開辟了廣闊空間。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到鄉村去成了人們出行的熱門選擇?;ヂ摼W搜索平臺上,“鄉村游”的搜索熱度就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2%。體驗農耕文化、欣賞田園風光、采摘瓜果蔬菜,豐富的鄉村業態,讓人們感受到了鄉村的魅力。
30.9億人次,這是去年我國鄉村旅游的人數,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一半以上,創造的收入1.81萬億元?;馃岬谋澈笫浅青l之間出現的一些新變化。
新業態架起推動城鄉循環的重要橋梁。
大山深處的浙江松陽四都鄉一度因為山高路遠成為“空心村”。近年來,這里的鄉村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吸引外來資本,建民宿、建書店、建文創基地,人氣旺了,曾經凋敝冷清的鄉村再次煥發出活力。
最近五年里,僅四都一個鄉,累計吸引外來工商資本投資3.8億元。去年全年,四都鄉的旅游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
如今的中國鄉村正在成為吸引資本、人才流動的新熱土。
各種生產要素從城市向農村集聚,正在深刻改變著農業生產方式,分散低效的農業向著集約化、現代化轉型。
在河南鶴壁,8000畝花生田里,大型無人駕駛農機按照規劃路徑精準地開進花生田。從育種到收獲,機械化、智能化貫穿始終。
無人農場、智慧大棚、訂單農業正在成為農業生產新風尚,新的服務模式也縮短了城市和田間地頭的距離。手機下單、產地溯源,在湖南長沙,手機里的一個小程序搭起了小農戶和城市消費者溝通的平臺。
由于種菜的規模小,湖南農民李建純這樣的小農戶過去賣菜很費勁?,F在,老李在平臺上有了自己的蔬菜電子檔案,城里的消費者能隨時調閱,老李也能實時收到訂戶反饋的信息,根據訂單需求做好種菜安排。如今,在這個平臺上已經匯集了500個李建純這樣的小農戶。
農業在變,新技術、新服務越來越廣泛地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一二三產業在鄉村加速融合,城鄉循環的格局正在形成。
城鄉的差距不斷縮小,廣袤的農村正在以一種新的面貌吸引外出打工的人們返回家鄉。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新增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1300多萬,其中5%的返鄉留鄉農民工通過云視頻、直播直銷等新業態創業。
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就提出,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
農村有活力,城鄉間更加暢通的循環也將激發出更加強大的經濟增長動力。
農業農村部昨天(11月30日)發布,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首批30個整縣推進試點任務基本完成。近年來,農民合作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規范不夠、質量不高、指導服務薄弱等問題。
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農業生產托管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王立彬)記者從我國糧食部門、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了解到,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積極參與全球消除饑餓行動和糧食貿易,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農業農村部11日召開全國農業生產托管工作推進會,會上通報,截至2019年底,全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超6000萬戶,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的30%。
11日,全國農業生產托管工作推進會在山西省晉中市召開。會議指出,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有利于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國務院扶貧辦5月份數據顯示,我國中西部22個省份有扶貧車間29062個,吸納37.16萬貧困人口就業。
近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市場管理部門邀請專業直播機構對商戶進行培訓,帶動2000多家商戶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直播售貨,拓展國內市場銷路。商務部電子商務司副司長蔡裕東表示,防疫期間,電子商務確實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促進了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對于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月21日,在平利縣的一個社區工廠里,習近平總書記對平利縣電商協會秘書長、平利縣多多農園帶頭人王秀梅等人說:“直播是趨勢,要好好珍惜?!薄 ‰娚套鳛樾屡d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戰“疫”戰“貧”的重要抓手。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有序推進農民轉移就業,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基地建設,吸引更多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全年新增農村人口轉移就業40萬人。
作為中國農業經濟龐大肌體的細胞組織,廣大小農戶是“中國飯碗”的直接貢獻者。讓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更是為了提升廣大農業生產者在產業體系中的地位、融入度和話語權,使勞動價值得以更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