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15:54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岳旭輝 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農業農村部11日召開全國農業生產托管工作推進會,會上通報,截至2019年底,全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超6000萬戶,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的30%。那么,什么是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目前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解愁鄉陳家村村民陳四有,每年播種和秋收時節都要自己去找耕種機械,還要湊別人的時間,耕種秋收還要自己到地頭去監管。而自從全縣去年開展農業生產托管這項服務后,他再也不用發愁了。陳四有說:“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確實好,秋耕不用出去找拖拉機,就有農業合作社來耕地,耕得又深又好,明年糧食打的就多?!?/p>
對農業服務合作社而言,每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合作社需要聯系播種耕地客戶,加之作業場地不連片,市場價格不穩定,服務規模難以擴大。
實行農業生產托管后,服務組織擴大了服務能力,配齊全套農業生產設備,作業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連片作業還能增收百分之五以上,各項難題迎刃而解。壽陽縣根英合作社負責人張根英表示,實行托管后,生產作業又快又好。張根英說:“今年我們合作社通過招標,招到了解愁,我組織了拖拉機40臺,僅僅在25天內就完成了托管項目5000畝?!?/p>
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就是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情況下,將耕、種、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業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在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主要有四類。其中,農業服務專業戶數量最多,占全國服務主體總量的1/2,主要為周邊小農戶服務;服務型農民合作社服務規模最大,帶動小農戶數量最多,達到5000多萬戶;還有一類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最后一類是服務型企業,數量少但服務帶動能力最強,單個企業平均服務對象達530個(戶),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
目前,我國有承包耕地農戶數2.07億戶,通過土地流轉經營30畝以上的農戶僅占全國農戶總數的5%,經營自家承包耕地的小農戶占大多數的情況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也就是說,“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到十畝田”是我國農業發展長期面對的現實。這就需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服務組織提供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形成既不流轉土地經營權,又能發展規模經營,讓小農戶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截至2019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達到89.3萬個。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是必然,但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副司長毛德智提醒,在推進的過程中,不能“一刀切”。他說:“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地理條件不同、農作物種植結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民對生產托管的認知程度也不同,各地推進農業生產托管要因地制宜,不強求一種模式,不搞‘一刀切’。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尊重農民意愿,先從農民不愿意干、干不了或干起來不劃算的環節入手,實現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和農戶多元化需求的無縫對接?!?/p>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春耕期間,一大批生產托管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保姆式”生產托管服務,減少了農民集中下地的風險,保障了春耕順利開展。我國農業生產托管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加快發展機遇期,但當前,還面臨供需對接不暢、服務資源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毛德智指出,針對這些問題,去年年底,農業農村部已組織開發了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今年將在部分省份開展整省試點。
毛德智介紹:“今年在山西、安徽、山東開展整省試點,其他省份在項目縣開展整縣試點。目前,農服平臺的公共服務對接、項目管理、名錄庫建設、作業管理等功能運行良好,有效發揮了促進服務信息對接、推動服務資源合理流動、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項目監管成本的作用?!?/p>
2020年三季度,在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積極作用下,我國農業經濟持續向好,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生豬產能持續恢復,農業投資快速增長,農產品貿易持續改善,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植物工廠無土栽培的蔬菜 在這里,植物采用水培種植,營養液循環補給,通過上層光伏發電供給下層蔬菜種植。植物工廠通過光伏發電一年大概能發電2400萬度,下層種植蔬菜僅用三四十萬度,余電并入國家電網,實現了蔬菜種植和發電的雙效益。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兑庖姟访鞔_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
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農業生產托管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各行業主管部門陸續公布了各自領域“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數據,其中農業農村領域的數據尤為引人注意。“山陵既固,中夏小康”,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不斷追尋的社會發展目標,也是反映著中國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深切希冀。
要素是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客觀基礎,一個先進、強大的社會生產離不開高效的要素市場配置,而數字經濟正可以成為要素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化工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了產業升級、要素流動、擴大消費等多種發展路線,在其背后是未來10年壯大數字經濟的美好愿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在變,新技術、新服務越來越廣泛地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一二三產業在鄉村加速融合,城鄉循環的格局正在形成。
金秋十月,豐收時節,各糧食主產區全力推進秋收工作進度,確保顆粒歸倉。在安徽阜陽種糧大戶李長安的地里,收割機和播種機同時上陣,1100多畝水稻8天就能收割完成并種上小麥。
據魏百剛介紹,今年我國夏糧早稻雙雙增產,產量達到3402億斤,比上年增加44.8億斤,早稻面積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勢頭?!薄 〈送?,今年前三季度,糧食種植結構持續優化,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比達到35.8%,優質稻谷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面積預計連續5年增加。
時下,直播網站、短視頻平臺上出現的一些涉貧主題視頻激發了網民的公益愛心,使之助力慈善扶貧。但也有些直播、視頻有意誘使網民將個別貧困現象等同于普遍現象,將視覺貧困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絕對貧困,利用“人們心靈深處的柔軟”吸粉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