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19:53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涂悅清 劉禛):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通遼市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總人口313.32萬,其中155.85萬為蒙古族,這里也是全國蒙古族人口居住最為集中的地區。
十月下旬,寒風漸起,草原也披上了一件金黃色的秋衣。剛剛結束旅游旺季的通遼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與悠閑,然而在“通遼巧娘”創業創新創意園內,巧娘們的雙手卻忙得停不下來。皮雕、草原吉祥娃、薩日朗花......一件件精美又極具內蒙古特色的手工藝品在這里誕生。
擺件皮雕(央視網記者 涂悅清 攝)
這里的巧娘們大多為基層婦女,在創意園內她們不僅可以接受手工藝、家政、電商等實用技能的培訓,所制作的手工藝品也會被平臺進行統一銷售。聚小力辦大事,作為通遼市婦聯巾幗脫貧和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工作的一環,“通遼巧娘”已經開展一萬多人次婦女手工技能培訓,其中八百多人次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婦女。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巧娘們用辛勤的勞動實現增收脫貧,而在曾經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科左后旗,這里探索出了一條旅游扶貧的新路子。
“以前種地春天一場風全沒了,靠天吃飯。”科左后旗散都蘇木車家窩堡村的常英之前因為妻子患病,女兒上學,家中只有一個勞動力,家境十分困難。
2014年,當地政府立足村情實際,以開設村辦企業為主要經營模式,開發建設了草甘沙漠旅游景區。家門口的茫茫沙漠搖身一變成了景區,常英開始為游客提供騎駱駝、騎馬等游玩項目,大女兒同樣當上了景區服務員,家中的經濟條件有了極大改善。“發展這景區,我的日子就過起來了,要沒有這景區,吃喝穿戴不說了,以前過年10塊錢都沒有。”常英輕撫著駱駝滿臉感慨地說。
常英和他的駱駝(央視網記者 涂悅清 攝)
在通遼,文化扶貧因地制宜開拓了多條新道路,不僅有沙漠變景區,土房也能變特色。
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的廟屯村在2015年前仍有40多戶群眾居住在土房中,且一部分為危房。為徹底改善生活環境,2015年,蘇木黨委決定進行整體搬遷,在原村西側建設了一個新村,舊址則被建成了民俗旅游村。
現在的廟屯舊址保留了18座具有安全保障的土房,街道、院落和房間的所有設備設施也全部保留原樣,展現的是最原生態的農村風貌。
廟屯民俗村中的土房(央視網記者 涂悅清 攝)
2017年,廟屯全體村民以耕地入股成立了公司,公司將耕地統一管理并重點進行旅游開發等工作。以前當地村民靠種地年人均收入只有5000多元,現在則打開了新局面,農家樂、瓜果采摘、民俗風情體驗、戶外拓展訓練......各式各樣的旅游項目為村民們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
寶玉國今年60歲,之前是當地的貧困戶,現在他的家窗明幾凈,生活環境比以前好了許多,提起過往的貧困,他拿出了一厚疊老伴的病歷,“這都去了好幾趟長春,腦梗死,現在國家政策好啊,長春的大醫院跑了兩次,通遼的市醫院和奈曼的縣醫院都住過院......國家基本都報銷了,多虧了精準扶貧”。
寶玉國老伴的病歷(央視網記者 涂悅清 攝)
如今寶玉國通過在民俗村做草莓采摘等工作,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們特別照顧我,沒有他們的照顧,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他的語氣中滿是感激。
近日,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名單公布,64家基層文藝院團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達州文藝帳篷輕騎隊隊員 譚仕海:就我個人而言,只要我能上班一天,我就永遠是帳篷隊的一員。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在四川綿陽安州區秀水鎮青松村每月的“扶貧趕集日”上,村委會的大院里一派熱鬧的景象。為了打開當地農副產品的銷路,今年初,青松村在安州城區開設了愛心扶貧超市,將村里的各類產品穩定銷往安州城區,“從4月份開業至今,愛心扶貧超市已經為村民們帶來了20萬元的收入。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走進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同樣在茂縣,省委網信辦的定點扶貧項目已于2019年收官,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2戶8人全部實現脫貧。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山里勞動,是一株被連根拔起的茶樹救了我。如今,由吳紅發起成立的振興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出社員10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
走進永昌鎮精品農業公園,一張巨大的示意圖向游客展示了當地精品農業與文化旅游結合的總體思路,西北方是枇杷主題公園,東北方是研學旅行公園,西南方是現代農業公園,東南方是藍莓主題公園,最南邊是生態水果公園。
已是深秋,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石椅羌寨依然掩映在滿山綠葉之中。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支部書記陳愛軍說,在文化旅游的推動下,石椅羌寨的游客量日漸增長,歌舞迎賓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探訪綿陽北川文化扶貧:在非遺中找到致富之路 2010年以來,吳紅創立的北川振興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10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帶動周邊村致富668戶,恢復古茶樹1500余畝。
新華網發(蔣楠 攝) 在“紅坊”谷芽糖生產車間,長期動態聘用了3名貧困戶勞動力。汝城縣駐沙洲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黃飛介紹,“接下來,我們還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紅色旅游接待能力。
蒸水河畔,船山故里。文旅美鄉、文旅興業、文旅富農、文旅興縣,衡陽縣旅游扶貧已累計實現510戶1310人脫貧致富,文旅融合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