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7日16: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石椅羌寨羌族歌舞表演。 單鵬 攝
中新網綿陽11月6日電 探訪綿陽北川文化扶貧:在非遺中找到致富之路
作者 單鵬
駛過數道“發夾彎”,終于來到四川綿陽北川縣石椅村石椅羌寨門前。寨前石階上,身著華麗羌族服飾的村民放聲高歌,兩聲清脆的禮炮響徹山間,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拾級而上,熱情的羌族村民親手把象征美好寓意的紅絲帶系在客人手腕,再獻上一小杯淺黃色的米酒。“這是羌族特有的迎客方式,在我們這里,傳統民俗保護得非常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羌年”省級傳承人、81歲的母廣元說。
近年來,對非遺的發掘、保護和利用,是綿陽北川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通過文化扶貧,越來越多的民眾找到致富之路,邁向幸福生活。
石椅羌寨門前石階上,村民熱情迎客。 單鵬 攝
在位于石椅羌寨中心的舞臺上,陽剛的羌族小伙扎著腰帶,打著綁腿,踩著云云鞋,包著頭發,為觀眾獻上羌族歌曲,作為非遺的羌笛、口弦婉轉悠揚。“文化始終是我們的根和魂,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枯燥乏味的。”母廣元說,石椅羌寨保存完好的羌族文化是驅動旅游的核心要素,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參觀體驗。“疫情前,光是開城儀式,每天就要舉行四五次,目前旅游正逐漸恢復。”
在文化旅游帶動下,當地村民種植的水果不愁銷路。26歲的石椅村貧困戶文霞說,通過水果種植和銷售,家里人均年收入已過萬元。
在北川縣唐家山村,北川振興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紅是遠近聞名的非遺羌茶手工制作傳承人。說起制茶,吳紅坦言,自己與茶葉的結緣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當時一棵老茶樹救了我,從那以后我決定做‘感恩茶’。”
在唐家山村,茶葉發展有兩大優勢:一是源遠流長的羌茶手工制作工藝,二是山上存活的千年古茶樹。“每到春天,我帶著合作社的村民上山采茶,采回后利用純手工工藝加工,12道傳統工序形成原生態味道。”吳紅說。
2010年以來,吳紅創立的北川振興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10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帶動周邊村致富668戶,恢復古茶樹1500余畝。2018年底,該合作社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直接增收金額達15萬元以上。
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的老臘肉。 汪衡 攝
在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備戰即將到來的“雙11”氣氛濃烈。非遺北川老臘肉是這家企業的招牌。“今年營業額主要來自電商渠道,往年電商只占到銷售額的30%至40%,但今年已突破60%,僅上半年就超過2000萬元。”該公司副總經理馮國輝說。
北川老臘肉的暢銷,除了基于傳統工藝的味道和質感,優質豬肉不可或缺,而這帶動了一批農戶脫貧奔小康。
2017年,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華祁參與了北川壩底鄉通坪村脫貧攻堅,承擔川藏黑豬新品種引進,投資800萬元建設3600余平方米的川藏黑豬母豬繁育場,形成年產仔豬5000頭規模,該村32戶貧困戶每年分紅就達到2000余元。“除了養豬,我們還給農戶傳授臘肉制作技術,并按統一標準回收,為農戶又增加一個收入來源。”
唐六慶是通坪村貧困戶,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一條腿,而養豬改變了他的命運。“2017年我與禹珍公司簽訂合同,代養黑豬50頭,由公司提供技術指導,當年收入就有5萬多元。今年,我代養了110頭黑豬,收入已突破10萬元,日子越來越好了。”唐六慶說。(完)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