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7日16:54 來源:川觀新聞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山里勞動,是一株被連根拔起的茶樹救了我。”11月5日下午,曲山鎮唐家山村黨振興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紅向“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站記者一行講述了自己走上羌族古茶種植開發故事。
如今,由吳紅發起成立的振興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出社員10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先后培訓群眾367人,帶動曲山鎮668戶群眾自主采茶、49戶自主制茶、銷售北川羌山手工茶,每戶每年直接增收5200元以上。在2018年底合作社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直接增收金額達15萬元以上。
吳紅向記者介紹古茶樹保護
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前,吳紅本是唐家山村當地一名普普通通的養殖戶,和他的丈夫一起,支撐著一個六口之家幸福、安穩的生活。但是地震改變了一切,吳紅的丈夫、兒子和婆婆在地震中喪生,留下吳紅和她的女兒,以及年邁的父親相依為命。
既然從災難中活了下來,就要堅強地活下去,這是從失去至親的傷痛中恢復過來的吳紅,給自己的鼓勵。回想起那棵在地震中救了自己一命的茶樹,吳紅覺得冥冥中這是一種緣分,于是她開始向當地一位老師傅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茶技能,并逐漸成為北川羌族自治縣羌茶手工制作技能大師,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羌茶手工制作傳承人。“我懷著一份感恩的心開始學習做茶,手工藝制作和山里的古茶樹是我看到的本地制茶優勢。”
茶盒上的羌繡裝飾
但是創建羌族古茶生產企業需要資金,剛剛經歷地震的吳紅一時拿不出這筆錢。她想到了向鄉親們集資建立合作社。“但大家都知道,我之前從來沒有做過茶,不相信我,”吳紅說,起步階段沒有村民愿意參與她的茶企,“我就拿出丈夫和兒子的死亡撫恤金,進行最初的投資。然后雇傭當地村民到我這里學習和參與手工制茶。”
品質是吳紅最看重的東西。為了確保品質,她走遍附近的大山,鼓勵村民們搶救地震中受損的古茶樹,打通原料端。羌族古茶的生產要求純手工制作,杜絕色素等添加劑,這是吳紅嚴格把關的生產流程。就這樣,吳紅的茶企漸漸打開銷路,形成了一大批穩定的消費者。
“在產品銷售上,我們并不是單純地賣茶葉,北川當地的羌族元素也被加入到了我們茶葉的包裝上,”吳紅向記者展示了飾有羌繡的茶葉外包裝,“茶藝和茶文化,和羌族古茶本身是融合在一起的。”
吳紅向記者介紹羌族古茶生產流程
帶著融合了悠久的羌族傳統與多元的民族文化的羌族古茶,吳紅先后參加了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禮品展、歐洲巡展、日本非遺展,成都國際非遺展,武漢非遺展,瀘州特色商品展等各類展示展銷展演活動,每年的茶葉產量也從最初的十幾斤擴大到5000多斤,并在2016年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現在每年80%的產量是通過線上渠道銷售出去的。”
在茶企取得初步成功后,吳紅再次發起成立振興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這一次,鄉親們沒有再拒絕她,“一萬塊入一股,有的村民一次就入了6股。根據我們目前的經營,每股年終保底能夠分紅一千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
已是深秋,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石椅羌寨依然掩映在滿山綠葉之中。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支部書記陳愛軍說,在文化旅游的推動下,石椅羌寨的游客量日漸增長,歌舞迎賓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激越高亢的《中國古羌城》歌聲中,高大的城門緩緩打開,巨幅羌紅在云梯上翻飛,舞動出茂縣各族兒女脫貧奔小康的火熱情懷……這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中國古羌城開城儀式上的場景(見圖)。
新華社成都5月12日電在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四川省廣播電視局、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單位11日在成都聯合宣布,縣級“村村響”地震預警服務應急廣播系統在四川啟用。近年來,地震預警廣播已在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50余次破壞性地震中成功預警,取得減災實效。
“一束白花為你送行,淚眼蒙眬中又看見你的身影,你那短暫一生就像一道彩虹,你用青春奉獻人民,用生命書寫忠誠……”這首《為你送行》,傳唱的是“全國抗震救災模范”陳大桂。
” “她有著所有年輕小女孩一樣的特質,渾身洋溢著青春和活力,腦袋瓜子里頭裝滿了各種各樣天真的想法和新奇的點子。” “25歲的她是我院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除開重癥的工作經驗,還更添了幾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敢。
11月7日在九寨溝景區拍攝的景色。九寨溝景區經過地震重建后,于今年9月27日恢復開放85%的區域,“補妝”歸來,美麗依舊。九寨溝景區經過地震重建后,于今年9月27日恢復開放85%的區域,“補妝”歸來,美麗依舊。
羌族人總是習慣把村寨住房建在河谷或半山腰,占據著高高的位置,所以也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羌笛是我國古老的雙簧氣鳴樂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羌笛音色柔和、悠揚婉轉,是曠野里最動聽的天籟之聲。
羌族人總是習慣把村寨住房建在河谷或半山腰,占據著高高的位置,所以也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羌笛是我國古老的雙簧氣鳴樂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羌笛音色柔和、悠揚婉轉,是曠野里最動聽的天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