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20:17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一團不起眼的泥巴,在巧匠的手中花樣翻新,塑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10月21日,映象網記者跟隨行走大運河采訪團來到了浚縣西楊玘屯村領略了傳承千年的“泥咕咕”風采。
浚縣“泥咕咕”作為中國民間泥彩塑的一朵奇葩,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泥咕咕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史籍記載,顓頊遷都帝丘挖取黃河膠泥制成雞兔牛狗等用于祭祀,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豐,民眾紛紛效仿,把泥猴泥牛等擺在家中作為驅邪祈福的靈物。從此之后,泥咕咕的制作技藝就在浚縣民間流傳和發展起來,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和演化,特別是宋元明清時期,浚縣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專門制作泥咕咕的手工藝人。
時至今日,浚縣泥咕咕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大運河浚縣段旁的西楊玘屯村有著“中國泥玩具之鄉”,“中國泥塑第一村”的美譽。浚縣憨刀文化創意園理事長宋楷戰告訴記者,在西楊玘屯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泥咕咕,自己從小就非常癡迷。“以前我也出去打過工,但是對泥咕咕始終放不下,就決定回鄉創業。現在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這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宋楷戰說。
據了解,目前西楊玘屯泥咕咕文創產業股份合作社已經成立,現有泥咕咕工作室20個,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5人,市級傳承人20人,村中藝人15人。按照將西楊記屯打造成泥塑文化研學基地的發展思路,規劃了泥塑藝術展館、泥咕咕千人體驗中心、泥咕咕文化研學中心等項目,并與浚縣古城、大丕山風景區聯合,大力發展泥塑體驗游、研學游等項目,努力打造中國特色泥塑文化村,讓“泥咕咕”成為浚縣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發揮博物館體系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1月14日,全國32家博物館在南京共同成立“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并簽署聯盟《協同發展協議》。其中,河南博物院、開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加入該聯盟,共同傳承運河文化、講好運河故事、傳播運河聲音。
南水北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調水流量大、調運路程長、工程涉及面廣。為了攻克這些技術難題,近20年來,陸偉剛團隊先后完成了100余項泵站流道優化數值模擬研究,加工了100余個泵裝置流道模型并完成了相應試驗。
【學習進行時】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 江蘇考察,習近平首站來到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沿江邊步行察看濱江生態環境。此地有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劍山、軍山等五山臨江而立,蔥蘢疊翠,沿江岸線14公里是長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態腹地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源地。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被稱為“中國運河第一城”的江蘇揚州考察。當年6月,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1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聽取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介紹,對南通構建生態綠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關系少兒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要把它做好。
離開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習近平來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在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習近平邊走邊看,詳細了解水利樞紐發展建設歷程和發揮調水、排澇、泄洪、通航、改善生態環境等功能情況。
公元605年,隋煬帝下詔開通濟渠,五年后,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正式形成。位于今洛陽市北郊瀍河回族區邙山南麓的回洛倉是隋唐大運河沿線的大型官倉之一,隨著16年前的一次發掘,一千多年前國家級糧倉的富饒躍入世人面前。
有河的地方就有橋,對于開封人而言,“州橋”二字意味深長,它不僅為古人所陶醉,更為后人所向往。據悉,目前,1號、2號大型探方已經深挖到地下十幾米的金元地面以下,3號探方已發掘到明代地層,能夠反映汴河岸邊民居群落的4號探方也已開始發掘。
史書記載,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隋煬帝有意遷都東京洛陽,命官營造“前直伊闕,后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的洛陽城。▲應天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4個時期530余年。
河水清幽、蘆葦輕搖、綠草如茵……10月23日,大河網記者隨同“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步入焦作大沙河公園,如同走進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千百年來,大沙河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繁華與變遷,然而沙河盛景也曾一度消逝在歷史長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