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11:5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10月16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工人駕駛收割機收割海水稻。
王海濱攝(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濟南10月16日電 (記者吳書光)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山東青島、濰坊和浙江溫州三地進行海水稻產量測評,測評結果從畝產320公斤到739公斤不等。至此,10萬畝海水稻完成測產,產量喜人。
由行業專家組成的測評小組在三地分別進行海水稻產量測評,專家的測產結果為:青島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堿水稻畝產為542.5公斤,超優千號畝產為739.7公斤;濰坊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堿水稻畝產為625.3公斤;溫州瑞安基地編號yc-2002的耐鹽堿水稻畝產為320.78公斤。
負責運營濰坊示范基地的山東濱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國慶告訴記者,去年試種了1000畝海水稻,測產結果是536公斤;今年增加到5萬畝,測產結果又增加了,“很高興,我們計劃明年把海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
今年,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全國的海水稻示范種植面積由原來2萬畝擴大到10萬畝。9月下旬以來,布局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山東、黑龍江、浙江等地的10萬畝海水稻陸續完成測產,其中,新疆喀什、寧夏石嘴山、黑龍江鐵力和山東東營、濰坊、青島等地測評畝產均超千斤。
袁隆平在測產現場的視頻連線中說:“非常成功,東營鹽堿地產量超過800公斤,很了不起!”
袁隆平表示,希望海水稻種植面積早日達到1億畝,那時增產300億到400億公斤水稻是完全可能的。“300億公斤,相當于湖南省糧食總產量,能養活8000多萬人,這將是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袁隆平難掩興奮。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因為疫情引發的糧食出口供應鏈斷裂,饑餓人口比往年新增了1.3億。據農業農村部評估,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
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農業生產托管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田選擇位于遼河入海口的130畝地,但自然條件下引入的海水對于培育6‰耐鹽堿水稻來說,濃度仍然不夠。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篩選出耐鹽堿及優質水稻品種30余份,其中科研難度最大的6‰耐鹽堿水稻品種6份。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里,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獲。
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衡南試驗示范基地,工作人員將稻谷裝袋。在離試驗基地200多公里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0歲的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連線了解現場情況。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位于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0歲的袁隆平院士與測產現場進行了5G視頻連線。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突破畝產3000斤,這在普通生態雙季稻屬于重大突破。
(記者 劉麟 謝瑤)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加上7月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3061.52斤,再一次刷新雜交水稻畝產紀錄。
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衡南試驗示范基地一塊被抽取測產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員進行機械化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