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3日12:34 來源:武漢晚報
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衡南試驗示范基地一塊被抽取測產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員進行機械化收割。
新華社發
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2日上午,位于清竹村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試驗示范基地,綿綿陰雨沒有擋住人們收獲的熱情。3個地塊同時開始機械收割,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位院士、專家在現場參與了測產。
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晚稻品種“叁優一號”畝產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種植的早稻品種畝產為619.06公斤。這意味著雙季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
位于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0歲的袁隆平院士與測產現場進行了5G視頻連線。袁隆平說:“3000斤意味著離‘禾下乘涼夢’更近了一步。”
據了解,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畝產“天花板”的關鍵。專家認為,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基因強大”,具有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
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于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應對極端天氣 它表現優異
首先,“叁優一號”作為雙季晚稻的生長期比單季晚稻少了一周。“這就像一個學生在考前減少了復習時間。”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介紹,雙季晚稻的實際畝產要想突破700公斤是很難的,目前普通農民種植一般品種每畝能夠產出550公斤已是頂尖水平。
其次,今年南方普遍遭遇的極端低溫寡照天氣給水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衡南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李秋生介紹,他們對比氣象數據發現,在水稻生長最關鍵的時期,去年測產地塊的有效光照是187.8小時,而今年只有43.85小時。累積溫度方面,今年9月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超過60攝氏度。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關鍵原因。”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說。
讓農民輕松種田 它令人放心
把專家在試驗田種出來的產量最大程度地搬到農民的生產田,是袁隆平團隊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普通農民能不能輕松駕馭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出來的產量會不會大打折扣?
清竹村農戶陳太佳是試驗田的具體負責人,他最有發言權。陳太佳告訴記者,盡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給了他一份技術方案,但施肥打藥、田間管理都是他自己組織人員實施。“試驗田的用肥量比我們平時種田多不了太多,而且肥料都是我去鎮上的農資店買的。”陳太佳介紹,說起種田的水平,自己在全村頂多算中等偏上。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說,從播種到收獲,他們只去過試驗田2次,這和過去有專門團隊長期駐地指導完全不同。“第三代雜交水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了雜交優勢,它本身的旺盛生命力能夠為農民節省成本和精力。”李建武說。
“清竹村的種植環境并不特別,海拔不到一百米,我們也沒有對水稻特殊照顧,整個過程與普通農民正常種植差別不大。”李秋生說。
保障糧食安全 它值得期待
普通老百姓或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一季畝產量早就突破了1000公斤,把它們種兩季不就超過2000公斤了嗎?為何還要攻關雙季畝產1500公斤?
“首先,目前畝產突破1000公斤的品種,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從我國水稻產區的普遍實際和栽培模式來說,同一塊耕地,種了一季稻就無法再種雙季稻。”李新奇介紹,分開比,中稻產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產量又高不過早稻加晚稻之和。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供應陷入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今年高度重視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過去我們常說‘噸糧田’,指的是雙季畝產達到1噸,這個早就在農民的生產田里實現了,但1.5噸還從未實現過,因此這次測產結果對于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李新奇說。
“袁老師每次制定的目標都很高,需要我們‘跳起來’才能夠得著。除了盡快培育出早稻品種,目前關于第三代雜交水稻的輕簡化栽培、減肥減藥不減產等研究都在同步進行。”張玉燭說,“只有我們跳得越高,國家糧食安全才會越牢。”
綜合新華社報道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因為疫情引發的糧食出口供應鏈斷裂,饑餓人口比往年新增了1.3億。據農業農村部評估,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
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農業生產托管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田選擇位于遼河入海口的130畝地,但自然條件下引入的海水對于培育6‰耐鹽堿水稻來說,濃度仍然不夠。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篩選出耐鹽堿及優質水稻品種30余份,其中科研難度最大的6‰耐鹽堿水稻品種6份。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里,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獲。
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衡南試驗示范基地,工作人員將稻谷裝袋。在離試驗基地200多公里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0歲的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連線了解現場情況。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位于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0歲的袁隆平院士與測產現場進行了5G視頻連線。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突破畝產3000斤,這在普通生態雙季稻屬于重大突破。
(記者 劉麟 謝瑤)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加上7月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3061.52斤,再一次刷新雜交水稻畝產紀錄。
(記者何勇)11月2日,湖南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范基地傳來消息:由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測產結果公布,晚稻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