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15:1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南寧10月10日電 題:小桑蠶“爬”進大石山區 織出“脫貧致富網”
新華社記者農冠斌
在平均海拔1218米的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克長鄉猴場村猴場壩子,深秋的桑葉依然翠綠。近期,猴場村村民楊文明嘗到了種桑養蠶的甜頭,他今年養的第一批蠶獲得6000多元利潤。
隆林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目前廣西尚未脫貧摘帽的8個縣之一。近年來,當地結合實際發展桑蠶產業,為村民織出“脫貧致富網”。“我今年7月份開始種桑樹,8月份開始養蠶,現在孩子全都回來跟我養蠶了。”楊文明說。
隆林縣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的核心區位于猴場壩子,占地面積1500畝。示范基地以“政府引導、財政扶持、公司運作、能人示范、合作聯動、群眾參與”為工作思路,除帶動周邊農戶種桑養蠶,還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猴場村新勇屯貧困戶韓起江和愛人今年7月開始在桑蠶基地務工。“干活按小時算錢,如果天不下雨,一天做10個小時,能得到150元。”韓起江說。到桑蠶基地務工之前,韓起江是一名建筑工,收入不穩定。如今,他和愛人在基地務工,每月共有7000元左右收入。
在外務工多年的猴場村村民楊得宗今年春節返鄉時,得知當地要建設桑蠶基地,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加入了種桑養蠶隊伍。“現在用的蠶房是政府幫忙建設好租給我們的,租金給予很大優惠,水、電、路都通好了。”楊得宗說。
如今,楊得宗種有170畝桑田,他優先聘請周邊的貧困戶過來幫忙種桑養蠶,工人可在基地里從事除草、施肥、采桑葉、喂蠶、剝蠶繭等工作,每人每天工錢在150元左右。當前,他已帶動40戶貧困戶增收。
因為看中隆林的桑蠶資源,一家浙江公司幾年前搬進這片大山,成立了廣西隆林嘉利繭絲綢有限公司。這家絲綢公司為20多戶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為周邊貧困村建設蠶房4.5萬多平方米,此外還采取保價回收的方式帶動2600余戶貧困戶種桑養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場上蠶繭價格有所下降,但是我們跟農戶簽有一個保底價協議,一級蠶繭我們按每斤20.5元收購。”廣西隆林嘉利繭絲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吳素琳說。
據介紹,2019年,隆林縣銷售蠶繭238萬斤,實現產值7896萬元。如今,隆林縣桑園面積達5.6萬畝,覆蓋全縣16個鄉(鎮)157個村,其中貧困村81個,共有種養戶4000多戶。
“下一步我們計劃引進紡織、印染等下游產業,拓展桑蠶的產業鏈。”隆林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張星軍說。
層巒疊嶂,群山連綿,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今年還有1353戶4454人未脫貧。那坡縣因地制宜,將桑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桑蠶種養、暢通蠶繭收購渠道、延伸鏈條促進就業,2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生態環境惡劣,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也是目前廣西尚未脫貧摘帽的8個縣之一。截至目前,隆林全縣累計發展桑園面積達5.6萬畝,81個貧困村1470戶貧困戶受益,預計2020年全縣桑蠶產業總產值將達到約8000萬元。
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
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克長鄉猴場村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農民正在除草。在桑田不遠處的蠶房中,一張張裝滿蠶繭的“方格簇”讓農戶牟定喜笑顏開:“這批養了3張蠶,大概能結出300多斤鮮繭。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以煤聞名的山西,其東南部晉城市陽城縣也是重要產煤區,但這個縣的桑蠶養殖近年重新煥發生機,成為農戶增收的重要手段。
后來,王女士向杭州大廈反映了自己的遭遇,對方給王女士介紹了一家干洗店,也就是上面記者采訪的這家干洗店。最后,杭州大廈拉珂蒂專柜的店長給出回復,王女士購買的連衣裙可以交由專柜負責找清洗店清洗,第一次免費,之后的費用由王女士承擔。
小麥和大米是人類創造文明的元氣。土與火的相遇,涅槃重生。是古印度文明送給全人類的禮物。造就了亞洲豁達的胸懷與文明的殿堂。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朝夕不倦,上下求索。照亮我們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