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6日21:50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國家林草局最新統計顯示,目前,生態扶貧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通過實施生態扶貧,截至目前,全國共帶動4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又是一年桑蠶季,廣西隆林縣么窩村貧困戶陶勝成今天把家里新收的一批蠶繭拿到縣里去賣。
養蠶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環境好,養出來的蠶個頭大,蠶絲品質好,賣價高。發展桑蠶產業客觀上對隆林的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全縣桑田總面積有56449畝,去年桑蠶產業總產值9000多萬元,累計帶動1470戶像陶勝成一樣的貧困戶參與其中,發展脫貧產業和生態保護在隆林已經形成良性循環。
貧困戶陶勝成對自己今年脫貧信心滿滿,因為給他帶來收入的不僅僅是養蠶這一項,在政府的幫助下,他還同時干著另外兩個事兒,也都是吃的“綠色飯”。
隆林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5%以上,是全國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之一。當地發展脫貧產業主要是打“綠色牌”,這樣既能“鎖”住水土,又能鼓起老百姓的錢袋。目前,全縣已選聘貧困人口2149人當上生態護林員,貧困戶每年得到的退耕還林補助400元;通過發展桑蠶、油茶等生態產業,覆蓋了全縣92%的貧困戶,目前隆林貧困發生率已由2015年的23.57%下降到2019年底的2.02%。
而在全國,為確保貧困戶從生態補償中受益,國家林草局會同國務院扶貧辦等多部門明確了“生態護林員精準到人、退耕還林精準到戶”等多項政策。2016年以來,在中西部22個省份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中央層面共安排貧困地區林草資金1500多億元。新增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全部安排給貧困地區,重點地區貧困戶戶均獲得財產性收入9000元。
全面推廣山西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脫貧模式,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核心提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深度貧困縣,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頂頂“帽子”。馬空認識到,進一步延長旅游產業鏈,借助旅游扶貧這面“帆”,優化“旅游+”“+旅游”模式,方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從中獲取更大效益。
河南省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進行了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河南廣播電視臺《對話中原》欄目策劃“脫貧攻堅”系列訪談之林業篇,邀請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王偉、河南省林業局扶貧辦主任周三強,圍繞“河南省林業助力脫貧攻堅”進行深入探討。
十三五期間,河南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林業生態產業扶貧路子,在保障良好生態的同時,讓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脫貧致富。“十三五”期間,我省選聘像嚴劉成這樣的生態護林員4.6萬名,中央財政安排我省生態護林員專項補助資金8.8336億元,帶動1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生態扶貧是指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一種綠色扶貧理念和方式。通過精準識別,做到政策資源的有效對接,逐步實現生態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切實做到對扶貧資源精確配置,對扶貧對象精準扶持。
9月1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有關領導,以及駐村第一書記、基層黨支部書記和貧困戶代表,全面介紹了我省生態扶貧工作情況。發布會上,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介紹了全村種植軟籽石榴、發展生態產業帶來的巨變。
新疆:荒灘披綠 百姓致富 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一處生態扶貧林,來自海努克鄉托普亞尕奇村的貧困戶布孜熱木·奧維塔洪在修剪樹枝(6月16日攝)。
山谷棚圈相挨,土坡果林延綿,田間稻蔬輪作,地頭菌棒林立……雞鳴牛哞遙相呼應,兔蹦羊跳自得其樂,葉綠果黃色彩斑駁……種養產業興盛的美好景象,如今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各鄉鎮、村屯隨處可見。
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園,了解當地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加強賀蘭山生態保護等情況。破除“生態返貧”怪圈,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致富良性循環,中國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生態扶貧模式。
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堅持以“多增綠”促“多增收”,用“好生態”換“好生活”,用“好風景”換“好前景”,讓生態扶貧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