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9日16:23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曾賢剛(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生態扶貧是指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一種綠色扶貧理念和方式。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創新生態扶貧機制,堅持因地制宜、綠色發展,在貧困地區探索出一條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的新路。
生態扶貧的有效路徑
從本質上來說,生態扶貧是將生態文明理念嵌入反貧困事業,通過理念、技術、產業和組織的集成革新實現貧困地區人口脫貧致富的過程。在實踐中,針對生態扶貧目標,探索出如下幾種有效路徑。
生態工程扶貧。生態工程扶貧是政府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風沙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等大規模、長周期的生態環境改善項目進行投資,以實現貧困地區生態良好、生產改善、人口安居的生態扶貧方式,是目前貧困地區涉及范圍最廣、實施力度最大的生態項目。如我國實施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等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生態產業扶貧。生態產業扶貧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式重新整合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將傳統高消耗、低效率產業轉化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的生態產業,以此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生態扶貧方式,包括生物資源開發產業、生態農業及其加工產業、生態旅游、光伏產業等。生態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地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有效途徑,是在充分滿足當地人自用性實物資源的基礎上實施的產業化、規模化開發,是生態扶貧的較高形態,可以盡快從根本上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促進生態與扶貧的良性互動。
生態搬遷扶貧。生態搬遷扶貧是為了防止貧困地區生態的持續惡化,減緩因生態承載力不足而造成的貧困,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以及不破壞原有土地的基礎上,將自然資本短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居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搬遷到安置點,并為他們提供經濟適用房、就業機會等生活和發展條件的生態扶貧方式。生態搬遷扶貧作為“生態環境驅動型移民”,一是可以減輕人類對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繼續破壞,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重建;二是可以通過異地開發,逐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三是減小自然保護區的人口壓力,使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勞務與就業扶貧。生態勞務與就業扶貧的特點是結合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公益林補償、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及生態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挖掘生態建設與保護的就業崗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到生態工程建設中或就地轉成護林員、管護員等生態保護人員,為生態保護區的農牧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引導貧困農牧民向生態工人轉變,提高貧困戶收入水平。
生態補償扶貧。生態補償扶貧是一種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為目的,通過資金補償、物質補償、政策補償等手段以鼓勵貧困人口參與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綠色扶貧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生態補償制度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對農戶保護生態成本的合理補償,也是貧困人口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保障。我國生態保護補償涉及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領域,是一項多要素、多主體、多途徑的系統工程。
生態扶貧的經驗探索
在生態扶貧中,我們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的體制機制,強化頂層設計,通過政策優惠、完善公共服務等多種途徑,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生態扶貧之中,積累了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的寶貴經驗。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扶貧工作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是要把扶貧項目的實施同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脫貧;建立有效的綠色轉化機制,因地制宜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可持續減貧和綠色發展的共贏。同時,用好貧困地區“綠水青山”資源,根據當地特點發展綠色產業,打造貧困地區綠色品牌,為貧困地區穩定脫貧及后續可持續發展夯實內力。只有將資源變為資本,通過資本創造出財富,才是減貧富民的根本之路。
精準識別生態貧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確保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確定生態扶貧的范圍,明確生態扶貧的對象及其致貧原因、應采取的幫扶措施。通過精準識別,做到政策資源的有效對接,逐步實現生態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切實做到對扶貧資源精確配置,對扶貧對象精準扶持。同時,根據不同時期的貧困工作開展狀況和成果調整貧困識別機制。
建立多元化的生態扶貧資金投入。生態扶貧資金保障機制是由國家財政投入,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組合機制。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貧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及貧困區重要生態產品供給的投入保障,通過推動貧困區實施生態綜合補償,解決生態貧困問題。創新綠色金融為生態扶貧廣辟資金渠道,將金融政策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強化綠色金融與相關扶持政策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拓寬社會資本來源渠道,緩解政府財政資金壓力,有效分散風險,提高資源優化配置及項目運作效率,保障各方利益。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提升貧困地區造血功能,使生態產業資金為生態扶貧提供重要保障。
建立有效的生態扶貧保障制度。生態扶貧能否成功,制度是關鍵。一是建立完善的監督監管機制。包括落實生態脫貧攻堅責任制,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脫貧責任;制定和完善有關生態扶貧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生態扶貧資金審批、撥付、使用流程。二是建立完善協調服務機制。生態扶貧往往跨行業、跨產業、跨地區運作,涉及農業、林業、扶貧、環保等多部門,生態扶貧重點地區要加強協調。三是建立長效保障機制。既要通過生態扶貧解決目前的貧困問題,也要防止脫貧后的返貧問題,立足長遠建立制度,保持生態扶貧各項措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9日 07版)
全面推廣山西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脫貧模式,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核心提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深度貧困縣,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頂頂“帽子”。馬空認識到,進一步延長旅游產業鏈,借助旅游扶貧這面“帆”,優化“旅游+”“+旅游”模式,方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從中獲取更大效益。
河南省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進行了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河南廣播電視臺《對話中原》欄目策劃“脫貧攻堅”系列訪談之林業篇,邀請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王偉、河南省林業局扶貧辦主任周三強,圍繞“河南省林業助力脫貧攻堅”進行深入探討。
十三五期間,河南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林業生態產業扶貧路子,在保障良好生態的同時,讓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脫貧致富。“十三五”期間,我省選聘像嚴劉成這樣的生態護林員4.6萬名,中央財政安排我省生態護林員專項補助資金8.8336億元,帶動1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9月1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有關領導,以及駐村第一書記、基層黨支部書記和貧困戶代表,全面介紹了我省生態扶貧工作情況。發布會上,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介紹了全村種植軟籽石榴、發展生態產業帶來的巨變。
新疆:荒灘披綠 百姓致富 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一處生態扶貧林,來自海努克鄉托普亞尕奇村的貧困戶布孜熱木·奧維塔洪在修剪樹枝(6月16日攝)。
山谷棚圈相挨,土坡果林延綿,田間稻蔬輪作,地頭菌棒林立……雞鳴牛哞遙相呼應,兔蹦羊跳自得其樂,葉綠果黃色彩斑駁……種養產業興盛的美好景象,如今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各鄉鎮、村屯隨處可見。
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園,了解當地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加強賀蘭山生態保護等情況。破除“生態返貧”怪圈,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致富良性循環,中國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生態扶貧模式。
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堅持以“多增綠”促“多增收”,用“好生態”換“好生活”,用“好風景”換“好前景”,讓生態扶貧之路越走越寬。
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