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1日17:1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太原6月1日電(記者孫亮全、胡靖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很難想象,古詩中描寫的這種農家閑適場景能出現在中國北方的太行山區。
以煤聞名的山西,其東南部晉城市陽城縣也是重要產煤區,但這個縣的桑蠶養殖近年重新煥發生機,成為農戶增收的重要手段。
陽城縣寺頭鄉三合村的曹陽紅和李粉苗夫婦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們從10多歲起開始養蠶,持續至今已有30多年。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養,后來養的人越來越少?!?2歲的曹陽紅說,因父母癱瘓在床,需要人照顧,他不能出門打工,養蠶是他家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地處晉東南太行山區的陽城縣古稱獲澤,是著名的蠶桑之鄉,栽桑養蠶是陽城縣的傳統產業。因海拔高、溫差大,當地產出的蠶絲質量上乘。
寺頭鄉鄉長王江燕說,當地至今流傳嫘祖養蠶繅絲的神話。在寺頭鄉張家莊村,有一棵高20多米、直徑約3米,需要四五個人才能環抱的千年桑樹仍枝繁葉茂。
“從記事起,家家養蠶。”58歲的陽城縣財政局工作人員栗伏亮說,最紅火時,晉東南有多家大型繅絲廠,后來產業沒落,企業也逐漸消失。
“養蠶需要全程精心對待,濕度、溫度和消毒都有嚴格要求。隨著農村年輕人外出,養蠶的人家逐漸減少。”李粉苗說。
為了給“留守”農戶找到致富門路,當地政府近年致力于恢復桑蠶產業?!耙霍どPQ兩千元,一茬只需30天,而且家家戶戶都會養?!蓖踅嗾f,解決現存制約因素后,這是一個能令“打工沒人要、家里走不開”的“留守”群眾增收的好門路。
通過外出考察、實驗,他們將個人散養,變成了“公司+農戶”的現代化規模養殖。當地能人張建軍回鄉投資數千萬元,建起了育種基地、繅絲廠,并負責蠶絲產品生產開發。
“養好小蠶7成收,養蠶70%的風險在前10天。剛開始的蠶種只有針尖大小,免疫力差,易生病,這也是老人養不了的原因?!睆埥ㄜ娬f,現在改由公司規?;N,蠶長到一定程度再分散給農戶養殖,結繭之后企業回收,避免了養殖風險。
破解制約難題后,陽城縣寺頭鄉、次營鎮等鄉鎮桑蠶養殖產業逐漸恢復。養蠶帶動了種桑,寺頭鄉前幾年萎縮到4000畝的桑園面積今年恢復到7000多畝。張建軍的企業去年生產了上百噸蠶絲,大部分出口到意大利。每年養殖4茬30簸蠶的曹陽紅,也有六七萬元收入。
隆林縣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的核心區位于猴場壩子,占地面積1500畝。猴場村新勇屯貧困戶韓起江和愛人今年7月開始在桑蠶基地務工。因為看中隆林的桑蠶資源,一家浙江公司幾年前搬進這片大山,成立了廣西隆林嘉利繭絲綢有限公司。
尤齊村是一個瑤族聚居山村,位于石山深處,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90%,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增收難曾經是壓在村民身上的4塊巨石。2018年,唐啟興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出大山,成為“城里人”,唐啟興還通過打零工獲得不錯的收入,實現脫貧。
清晨,露水未干,49歲的景頗族村民董跑約已經和妻子來到家門口的桑田里,砍下帶有鮮嫩桑葉的細樹枝,抱到旁邊的蠶棚里喂蠶。曼崩村共種植了500多畝桑田,2019年底全村經濟總收入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26元,實現21戶6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高質量脫貧。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生態環境惡劣,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也是目前廣西尚未脫貧摘帽的8個縣之一。截至目前,隆林全縣累計發展桑園面積達5.6萬畝,81個貧困村1470戶貧困戶受益,預計2020年全縣桑蠶產業總產值將達到約8000萬元。
“看一看,我們的木耳個大肉厚,沒有任何污染……”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的木耳展銷中心里,26歲姑娘何錦漪正在大廳一角做直播。2018年,選擇回鄉的肖青松發現村子變了,木耳種進了大棚里,甚至連銷售方式都變了,他親眼見識了“直播帶貨”的力量。
魯山縣張溝織女村四面有山,光照充足、氣候適宜柞蠶生長。1915年,“魯山綢”(柞蠶絲綢)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賽會上榮獲金獎,成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加冕的標配。
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
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克長鄉猴場村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農民正在除草。在桑田不遠處的蠶房中,一張張裝滿蠶繭的“方格簇”讓農戶牟定喜笑顏開:“這批養了3張蠶,大概能結出300多斤鮮繭。
” 談及自己的期盼,晏昌平笑言,前一陣兒,他牽頭山坳里11戶鄰家,在山坡的桑園間鋪了一條路,還打上了水泥。一望無際的水田里,農機手操縱著插秧機來回穿梭,社員王連發和幾個弟兄在后頭查看栽插深度。
小滿自古有食野菜、祭三神、祈蠶等習俗,節氣習俗的形成反映了人們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古代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缺乏科學原理的指導,于是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祈福類的活動便在民間興起,并逐漸流傳成為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