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9日13:37 來源:人民網-法治頻道
“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論述。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在新時代下社區如何治理、基層社區治理體系如何構建,是一個亟待破解的新課題。日前,“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團和權威專家學者,走進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和貴州等地,探尋基層社會治理“密鑰”,解碼“中國之治”。
創新治理 讓家門口的幸福感升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以人民期盼為念,以人民滿意為標桿。”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先行先試,借鑒新加坡先進公共管理經驗,打造了以社區工作委員會,鄰里中心+民眾聯絡所、社區居委會構成的三級社區管理與服務網絡。
“閑時就帶孫女到景城民眾聯絡所去轉轉,我也可以搭上幾個人下下象棋,搞搞攝影,很幸福的”“景城民眾聯絡所啊,那就是一個聊天聚會的好地方”……休閑、聊天、自得其樂,在蘇州工業園區湖東社區,說到景城民眾聯絡所,每個去過的人都能找到一兩個飽含感情的形容詞。
記者了解到,景城民眾聯絡所場館面積約3500平方米,轄區輻射6個周邊社區,約3萬常住人口,是為百姓量身打造的社區政務服務、公共服務載體和鄰里交往空間。除了標準化配備社區工作站、樂齡館、童樂館、律動館、圖書館、民眾俱樂部、社區衛生站等傳統七大功能外,還新增黨群公共服務、社會組織培育、綜合治理聯動等多項功能。
“這里是全天候免費對外開放的,實行‘早九晚九’工作制度,全年無休。為了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和企事業單位辦事需求,我們還打造了一支‘全科社工’隊伍,可以‘一站多居’式集中辦理計劃生育、勞動保障、民政殘聯等政務服務。”景城民眾聯絡所負責人周益潤介紹到。
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建成“民眾聯絡所”15個,實現了園區鄰里中心實現全覆蓋。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蘇州工業園區通過“鄰里中心+民眾聯絡所”這些家門口的“幸福站點”將“一站式”便民服務送進老百姓的家門口,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政府就在身邊,服務就在眼前。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唐任伍說:“基層是最好的鏡子,最能真實地反映‘以人民為中心’的貫徹和落實。蘇州工業園區創新社區治理模式,通過優化社區治理結構,打造的‘鄰里中心+民眾聯絡所’模式,為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群眾提供便捷化、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是以民為本的治理價值在基層的生動實踐,為構建基層社區治理體系提供了典范。”
精細改造 讓老社區煥發新活力
超大城市治理是個世界級難題,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老舊社區治理更是“難中之難”。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因地制宜走出了老社區、新治理的創新之路。
走進上海市楊浦區江浦路街道遼源花苑小區,老樓新顏的蓬勃朝氣撲面而來,你很難想象,這里是由三個平均房齡超過30年的老舊小區“破墻合體”而成的。
“原來的三個老小區雖然一墻之隔,但從不互相往來,問題也很多,公共空間和建設場地局促,非機動車棚和低矮圍墻阻斷道路,有的小區甚至連門衛室和監控設施都沒有,居民天天投訴小區居住環境差。”上海市楊浦區江浦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鄭軍告訴記者。
2015年起,以“睦鄰中心”建設、“五違四必”整治、“美麗家園”改造為契機,在楊浦區首創的“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助力下,楊浦區房管局聯合江浦路街道開展了“三區合一,一脈三園”的更新改造。
如今的小區紅綠交織、干凈整潔,社區睦鄰中心、中心花園、家庭醫生工作站等等“新面孔”紛紛出現,一條數百米長的紅棕色健身步道將社區休閑園、睦鄰文化園和健康活力園等“三園”串聯在一起。
作為一個老齡化程度高達40%的社區,遼源花苑社區還積極探索適老性改造的服務新模式,開展從家庭到樓道、社區的適老性睦鄰社區建設。
針對高層樓道治理“痛點”,社區著手打造睦鄰樓組,不僅在樓梯旁加裝了適老性扶手,臺階上安裝了防滑條,而且每層樓面均繪上了醒目的孝老愛親主題墻繪,裝有隱藏式折疊休息座椅。
針對住宅設施老化“難點”,社區因人因戶制定適老性改造方案。64歲的樓阿姨需要照顧癱臥在床的85歲的婆婆,家里的洗手間不僅局促狹窄,而且滲水性極差。社區實地走訪后決定,將老式浴缸拆除,并在浴室內裝上了“L型”扶手、活動助浴凳、風暖浴霸、排水槽,坐便器也裝上了扶手和智能馬桶蓋。
此外,遼源花苑小區健身廣場上增設的老年人運動器械,小區花箱、座椅上的敬老主題墻繪,居民樓前的無障礙通道,都會讓人不經意間感受到養老敬老的氛圍。
上海社會建設研究會副會長羅新忠認為,遼源花苑社區微改造體量雖小,卻反映了當下中國社區治理的部分現狀,體現了基層干部和廣大社區工作者的施政智慧、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在城市發展進入存量發展、更新提質的新階段后,社區應該如何治理?江浦路街道的實踐很好地回答了這一“時代之問”。
人人參與 讓社區生活更美好
社區是所有居民群眾的“家”,社區治理離不開每一個社區居民群眾。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積極引導居民自覺回歸自治本位、發揚“主人翁”精神。
有矛盾找“江大姐”,在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江新社區,居民遇到問題和糾紛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江大姐”。
其實,“江大姐”并不是一位江姓大姐,而是泛指社區一群熱心調解的婦女。名氣大了,上門來求助的人越來越多,“江大姐”調解室應運而生。
“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深化發展‘楓橋經驗’,成立了‘江大姐調解室’,吸納基層群眾參與到矛盾糾紛化解中來,讓居民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力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江新社區負責人說。
據悉,自2011年成立至今,“江大姐調解室”的人員從最初的6名發展到現在的35名,不少律師和退休法官等專業人士參與其中,這些“江大姐”義務調解身邊的各類矛盾糾紛超過了300起,成功率高達98%以上。
在全國各地,像“江大姐”這樣的居民自發參與社會治理已數見不鮮,人民群眾主動參與、自我服務、自我提升的熱情越來越高,全面激活了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陽街道麗陽天下小區借助“美好議事亭”搭建起的民主協商平臺,激發居民共同參與社區發展治理,提升居民自主意識,進一步提升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談及近些年麗陽天下小區的變化和居住感受,在該小區居住了11年的居民申益淑豎起了大拇指:“小區建設的‘美好議事亭’是塊寶地,居委會經常在那里組織開展社情民意懇談會、居民議事會,收集和解決小區的各種‘疑難雜癥’,原來我們小區門外都是水泥路,被車碾壓時間一久就坑洼不平,下雨天走路積水濺滿身那叫一個糟心,通過議事會反映整改,變成了現在的瀝青道路,整潔、有序,大家出行舒心多了。”
“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辦。”美好麗陽聯合黨支部書記、觀山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明先說,黨組織搭平臺,社區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鄰里街坊生活和和美美,居民們住在這里既安逸又舒心。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社區治理唯有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堅持問計于民,才能提升治理的科學有效性,找到精準治理的發力點。隨著城鄉加速發展,社區治理越要從精細處入手,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起,用“繡花”般的精細治理,傳遞社區治理的“民生溫度”,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我國各地城市依托黨建引領、社會參與、治理重心下移和智慧治理等方式,探索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曉林;
國新辦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搬出來只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第一步,搬遷后續幫扶工作關系到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安置社區治理也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會上表示,安置社區治理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關系到千萬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組織開展新時代新生活行動,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等服務,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
“非常感謝俞老師團隊,她們對我照顧得相當周到。”日前,學府路87號9幢獨居老太束菊華致電鎮江京口區正東路街道京口路社區,為弘揚越劇社負責人俞桂娟“點贊”。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發生機構變動或者撤銷、合并等情形時,應當按照規定向有關單位或者檔案館移交檔案。檔案館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收移交的檔案外,還可以通過接受捐獻、購買、代存等方式收集檔案。
五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定期向檔案館移交檔案,檔案館不得拒絕接收。十五條 檔案主管部門發現檔案館和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存在檔案安全隱患的,應當責令限期整改,消除檔案安全隱患。
百年來,無論時代風云怎么變幻,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未變,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浦東基層黨建在浦東開發開放的進程中,秉承了一流黨建促一流開發的理念,邊探索邊創新,在破解難題中前行,為浦東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福州市加強老舊小區整治工作,按照“環境提升、配套完善、管理到位、群眾滿意”的工作目標,讓老舊小區“亮起來、通起來、綠起來、美起來”。福州市著手建立四級管理體系,突出以區為主的物業管理工作機制,建立由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共同參與、共同規范的物業管理工作機制,維護老舊小區改造成果,促進小區管理持續規范。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社區發展治理的“初心”,是讓市民共享幸福,上海正打造成為社區“美好生活共同體”,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用幸福感、獲得感填滿這座城市。
“以往像免費孕檢、辦理社保、老年證等常用辦事項,需要社區工作人員逐一電話通知,一天可能要幾百通電話”,天鵝湖社區黨委書記洪軍向記者介紹。” 合肥智慧社區項目組工作人員韋賈計介紹,智能語音外呼平臺的應用更新,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訓練機器學習研發而成,還需要不斷拓展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