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5日16:53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這是記者拍攝的“福州林”一景。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新華社蘭州10月5日電(記者張文靜、文靜)一場秋雨過后,中川村張家灣社的幾座山頭像被清洗了一番。樟子松、云杉等樹木挺拔站立,隨風輕擺,儼然一幅清新純凈的風景畫。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荒山禿嶺。
中川村張家灣社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這里干旱苦焦,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20世紀中葉,當地盛傳一首順口溜:“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耕種山梁峁,刮風浮土跑。”
沒有綠色,就看不到希望。人們想方設法植樹造林,但缺資金、少技術,綠意滿山的盼望只能停留在腦海里。
改變,始于2017年。在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政策支持下,福建省福州市與甘肅省定西市建立結對幫扶關系。福州市臺江區重點幫扶定西市安定區,為安定區送去人才、資金和技術。
安定區的貧困根源在于生態問題。因此,植樹造林就是“植富致富”。臺江區借助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改善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面對荒山,起初,臺江區的對口支援干部們有點懵。在中國南方,種根樹苗就能活;但這里,情況大不一樣。土壤缺乏營養,降水量少,歷年植樹造林效果不佳。
臺江區扶貧干部與福州市林業、水利等部門的精兵強將聯合攻關,選擇耐旱樹種,采用挖大渠、種大苗、澆大水與精細化種植相結合的辦法,做到一次栽植、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他們像對待孩子一般精心養育樹苗。僅一年時間,綠色便在張家灣社的山頭蕩漾開來。這里也因此多了一個名字,“福州林”。看到成片的綠色,在安定區掛職的臺江區副區長沈力感到振奮,扶貧“戰斗力”倍增。
沈力表示,生態環境的好轉改善了局部氣候環境,更為當地貧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福州林”為安定區鳳翔鎮李家岔村建檔立卡戶李鋒打開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門。生態護林員的身份能為他帶來一年8000元的收入。
在福建多個政府部門努力下,“福州林”項目共選聘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惠及退耕還林118戶,戶均增收11633元;帶動9戶貧困戶育苗21畝,每畝年增收1655元;吸納390戶貧困戶參與造林務工,戶均年收入3280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為實踐者,臺江區既要為這片苦甲之地“披綠”,也要助力其“生金”,徹底改變貧困面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原本要去外地務工的安定區務工群體受到影響。安定區巉口鎮陽山村建檔立卡戶李偉軍和愛人的勞務收入是全家人的主要生活來源。走不出去,他們心急如焚。
勞務輸轉就業是東西部扶貧協作最直接、最現實的措施。在疫情防控基礎上,臺江區組織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開展“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的一站式勞務輸送,增加貧困勞動力工資性收入。
2月28日,李偉軍和愛人乘坐“福定勞務協作返崗專列”直達福州。李偉軍說,有了工作,日子就有了奔頭。
記者從安定區勞務工作辦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定區分批次向臺江區組織輸轉勞動力14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167人。
沈力認為,脫貧攻堅,不止生態扶貧和勞務就業扶貧。扶貧干部正在不斷創新包括消費扶貧等在內的新舉措,探索適合西部的扶貧路徑。
這是定西市安定區種植的發往東部地區的優質蔬菜。受訪者供圖
安定區的蔬菜產業是當地群眾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來自臺江區的扶貧干部努力為優質蔬菜拓展更多銷路。截至今年9月,他們動員9位福建籍客商采購安定區優質蔬菜。約2萬噸西芹、毛芹等高原夏菜進入東部地區。
在消費扶貧上,臺江區助力安定區共實現了1億余元的銷售額,累計帶貧1萬余人。
消費扶貧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也打響了西部農特產品品牌。
眼下,中國東部的扶貧干部仍繼續奮戰在西部脫貧攻堅一線,千方百計讓西部的山更綠、天更藍、老百姓的“錢袋子”更鼓。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易地扶貧搬遷近1000萬貧困群眾,通過幫助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實現搬得出、能脫貧、可致富。9月14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依撒社區)彝繡扶貧車間,幾名留守彝族婦女在制作彝族傳統服飾。
想起曾經讀過的一首詩:“在九曲黃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車的窗口……一站站燈火撲來,像流螢飛走,一重重山嶺閃過,似浪濤奔流……”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東方剛露出魚肚白,甘肅定西市安定區車道嶺的護林員古玉忠,就騎上摩托車進林場了。(圖為甘肅定西市安定區福州林。站在高處俯瞰,梭梭成林,植被茂密,曾經一望無際的旱塬,如今披著“綠裝”連綿起伏……
定西位于甘肅中部,氣候干旱少雨,缺水是制約這里生產生活的最大難題。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大坪村村民 趙明:現在經過科學種田,畝產翻了三四倍,達到四五千斤,鋪上地膜了,產量也高了,農民收入也高了。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右)和妻子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新華社記者 李杰 攝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右)和妻子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
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以產業發展為基石,探索出六種扶貧模式,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對新識別貧困人口、易返貧人口進行動態監測預警,確保他們得到及時有效幫扶,確保新識別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決不讓易返貧人口落入貧困陷阱。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幸澤感慨道,“表面上浦發銀行是支持了一個藍天公司,但實際上,浦發銀行帶動了藍天公司背后的10萬農戶,更是帶動了幾萬貧困戶”。數字化賦能的“藍天e貸”,也將金融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讓農戶們奔向小康生活的腳步更穩更快。
將百姓冷暖放在心里的干部,百姓也將他放在心里。在隴西縣任副縣長時,柴生芳參與籌建了隴西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多方奔走,找項目、拉投資,引進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