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13:44 來源:國際在線
(圖為甘肅定西市安定區車道嶺林場。無人機航拍圖)
東方剛露出魚肚白,甘肅定西市安定區車道嶺的護林員古玉忠,就騎上摩托車進林場了。
“隴中苦瘠甲于天下。”定西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高。當地人常說,在定西,種活一棵樹不比養一個孩子容易。
這是古玉忠護林的第30年。“我負責1300畝森林的防火防盜、病蟲害預防等工作,雖然辛苦但卻很有意義,而且還有不錯的收入。”古玉忠說。
車道嶺林場,大小8座山梁、50多條溝灣,1.3萬多畝的土地如今披上了“綠裝”,森林覆蓋率達到92.75%。林場苗圃現有各類育苗地208畝,留床苗木80萬株,主要有云杉、側柏、油松、刺槐、五角楓、河北楊、香花槐等。
對綠色的執著,支撐著這里的人們種樹不停歇。經過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橫亙于榆安兩縣區的車道嶺上建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圖為甘肅定西市安定區福州林。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劉赫攝)
走進定西市安定區南山,綠色蔓延。而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
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定西的福建省福州市,從生態扶貧入手,出資援建生態林。3個年頭過去,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積1.11萬畝,投資4599萬元。
“在定西極端干旱的氣候條件下,造林的關鍵是解決缺水難題。” 定西市安定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陳正斌介紹,在福州的幫助下,他們選擇耐旱樹種,在造林時添加保水劑,同時配套建設水利設施,這才有了腳下的這一片綠野。
截至2020年9月,安定區林業用地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38%,天然草原117.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7.98%。衛星圖顯示:近20年里,定西的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范圍不斷擴大。
山在這里稱為“塬”,四周陡峭,頂上平坦。兩山之間的夾縫稱為“溝”,溝底鋪出一條新路,飄向遠方。站在高處俯瞰,梭梭成林,植被茂密,曾經一望無際的旱塬,如今披著“綠裝”連綿起伏……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易地扶貧搬遷近1000萬貧困群眾,通過幫助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實現搬得出、能脫貧、可致富。9月14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依撒社區)彝繡扶貧車間,幾名留守彝族婦女在制作彝族傳統服飾。
一場秋雨過后,中川村張家灣社的幾座山頭像被清洗了一番。記者從安定區勞務工作辦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定區分批次向臺江區組織輸轉勞動力14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167人。
想起曾經讀過的一首詩:“在九曲黃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車的窗口……一站站燈火撲來,像流螢飛走,一重重山嶺閃過,似浪濤奔流……”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定西位于甘肅中部,氣候干旱少雨,缺水是制約這里生產生活的最大難題。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大坪村村民 趙明:現在經過科學種田,畝產翻了三四倍,達到四五千斤,鋪上地膜了,產量也高了,農民收入也高了。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右)和妻子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新華社記者 李杰 攝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右)和妻子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
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以產業發展為基石,探索出六種扶貧模式,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對新識別貧困人口、易返貧人口進行動態監測預警,確保他們得到及時有效幫扶,確保新識別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決不讓易返貧人口落入貧困陷阱。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幸澤感慨道,“表面上浦發銀行是支持了一個藍天公司,但實際上,浦發銀行帶動了藍天公司背后的10萬農戶,更是帶動了幾萬貧困戶”。數字化賦能的“藍天e貸”,也將金融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讓農戶們奔向小康生活的腳步更穩更快。
將百姓冷暖放在心里的干部,百姓也將他放在心里。在隴西縣任副縣長時,柴生芳參與籌建了隴西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多方奔走,找項目、拉投資,引進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