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3日16:21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9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對新疆奇臺縣玉米密植高產示范田開展實收測產。 明 博攝(中經視覺)
日前,在新疆奇臺縣的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實收測產暨現場觀摩會上,由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織專家,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的玉米密植高產示范田開展了實收測產。
結果顯示,示范田玉米最高畝產達到1663.25公斤,打破現有1517.11公斤的全國高產紀錄,這是該團隊第7次刷新我國玉米高產紀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范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科學院院長劉景德等相關專家以及當地技術人員等參加了現場測產活動。
據悉,新疆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總場的玉米高產核心示范區面積共200畝,參試品種共78個,由該團隊連續12年在此開展玉米產量潛力突破研究和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此次測產實收面積合計30畝,結果顯示,示范田內包括MC670、中單111、中單8812在內的11個品種單產超過每畝1500公斤,高產主要由于畝穗數和單穗粒重均有所提高,其中最高產田每畝穗數達到8600穗,每穗單穗粒重達192克。專家一致認為,目前該項技術經過長期研究已趨于成熟,可穩定實現畝產1500公斤水平。
據團隊首席研究員李少昆介紹,研究團隊自2004年起,在全國多個生態區組織實施玉米高產潛力探索,明確了“密植增穗增產,培育高質量抗倒群體,增加花后群體物質生產和高效分配”為核心的產量突破途徑,選擇耐密、抗倒品種,以高密度種植提高收獲穗數。
團隊構建了玉米高產突破的理想株型與密植高質量群體調控栽培理論,并通過解析玉米產量與密度、灌溉量、氮肥用量的耦合關系及群體動態指標與水分蒸散量的定量關系,建立不同密度、灌溉量、施氮量的群體LAI動態模型和診斷模型。通過融合密植高產農藝措施與滴灌水肥一體化工程措施的精準運籌管理,實現了高產突破與節水節肥綠色生產的協同,使水分生產率大大提升。據悉,該項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藏糧于技”重大任務等多個項目支持,是實施“藏糧于技”以來玉米品種和栽培技術的重大突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 理)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因為疫情引發的糧食出口供應鏈斷裂,饑餓人口比往年新增了1.3億。據農業農村部評估,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
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農業生產托管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田選擇位于遼河入??诘?30畝地,但自然條件下引入的海水對于培育6‰耐鹽堿水稻來說,濃度仍然不夠。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篩選出耐鹽堿及優質水稻品種30余份,其中科研難度最大的6‰耐鹽堿水稻品種6份。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里,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獲。
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衡南試驗示范基地,工作人員將稻谷裝袋。在離試驗基地200多公里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0歲的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連線了解現場情況。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位于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0歲的袁隆平院士與測產現場進行了5G視頻連線。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突破畝產3000斤,這在普通生態雙季稻屬于重大突破。
(記者 劉麟 謝瑤)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加上7月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3061.52斤,再一次刷新雜交水稻畝產紀錄。
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衡南試驗示范基地一塊被抽取測產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員進行機械化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