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30日19:46 來源:新華網
知史以明鑒,察古以知今。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考古是今天與昨天的對話,是通往歷史深處的“指南針”。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重視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考古就要強起來。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各級黨委、政府應積極為考古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為考古事業、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創造良好條件,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營造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的良好氛圍。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我們要通過考古實現古今對話,以史為鑒,汲取養分,燭照未來,讓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實踐中發揚光大,向世界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璀璨風采,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文字:宋燕 海報:王曄)
延伸閱讀: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廈門市鼓浪嶼、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身體力行推動文物保護搶救,修復隆興寺,保護古寺碑,組織開展文物、古樹普查,對文物古建劃定保護范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于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2019年8月19日下午,敦煌莫高窟,參觀游覽的群眾激動地歡呼起來,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北有瘦西湖,南有古三灣”,“運河長子”揚州城因水而興、緣水而發。作為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
12日下午,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古城,看商鋪、問物價,同當地群眾親切交流,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復商復市等情況。歷史文化保護作為留住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舉措,對特色城市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潮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愛這個城市,呵護好她,建設好她。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就是守護中華民族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和未來的希望,就是保存薪火相傳的中華文脈,就是守望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