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17:39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潮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愛這個城市,呵護好她,建設好她。”10月12日下午,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踏訪潮州古城,說了這樣一番話。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起而行之 繼續把潮州建設好
潮州古城 文脈悠遠
潮州市位于廣東省最東端,處于韓江中下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1986年,潮州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走訪了潮州古城的三個地標——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
廣濟橋古稱康濟橋,又稱湘子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位于潮州市湘橋區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東西兩岸,全長518米。它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與河北趙州橋、北京盧溝橋、福建洛陽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廣濟橋
廣濟橋西側有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它就是廣濟樓,當地也稱為東樓。廣濟樓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原潮州古城七門中最巍峨壯觀的一座,也是潮州市的主要標志。
穿過廣濟樓不遠,就來到了潮州古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軸線——牌坊街。在1948米的街道上,23座古牌坊次第展開,“牌坊街”因此得名。現在的牌坊街是潮州優秀傳統文化集結地。許多店鋪形成“前店后室”的格局,集中展示潮繡、木雕、陶瓷、麥稈畫、工夫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工藝。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來到潮洲牌坊街
一橋、一樓、一街,是潮州古城歷史文化底蘊的縮影。總書記一路走來,對此地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他說,潮繡、潮雕、潮塑、潮劇以及工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潮汕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
總書記也對潮州發展提出期待:“潮州這個地方有很多寶,這些年也是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前景可觀,希望我們潮州的父老鄉親同志們,抓住這個大好時機,乘勢而上,起而行之,繼續把潮州建設好。”
△時政現場說丨和總書記一起品古城舊韻 觀潮州新潮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截至去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13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些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脈的集中承載。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發展。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書撰寫了序言。他說,福建有福州、泉州、漳州、長汀四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是福建的驕傲。“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福州古厝》
多年來,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守護“城市之魂”,傳承歷史文脈,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一件事。
兩年前,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曾到訪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他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
△8月22日,廣州永慶坊正式掛牌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同日,廣州首個非遺街區也在永慶坊開市迎客。
△醒獅文創制作
去年2月,總書記在北京前門東區考察時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要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總書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護城之道”,總書記一以貫之
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是1982年正式建立的。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保護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延續了歷史文脈,保護了文化基因。與此同時,拆真建假、拆舊建新、開發式保護、割裂式保護等現象也屢禁不止。
18年前,習近平在為《福州古厝》作序時,重點剖析了兩種辯證關系:一是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他說,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又要重視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保護。二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在城市建設開發時,應注意吸收傳統建筑的語言,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個性。”
△牌坊街自2009年完成修復并對外開放以來,已有大量民居客棧、文創工作室、特色展館入駐。
多年來,守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這些鮮明理念,總書記一以貫之。今年以來,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就多次強調,發展旅游不能過度商業化;要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就是守護中華民族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和未來的希望,就是保存薪火相傳的中華文脈,就是守望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愛這座城,就要呵護好她,建設好她。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