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9日12:12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7月3日電(記者郭方達)天津北辰區一處院落,四周綠蔭環抱,不時有清脆的鳥鳴聲,院落中央有一座金黃色的軍人半身塑像,下方鐫刻著“登高英雄楊連弟”。
楊連弟,1919年生于天津市北倉鎮北倉村,14歲開始便幫工種地補貼家用,做過電工、架子工等。
1949年3月,楊連弟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在搶修北寧線灤河與安山大橋時,楊連弟創造了“在跌落的鋼梁下搭枕木垛,用短鋼軌代替起重工具移梁”的辦法,保證了大橋的及時修復。
1949年8月,楊連弟參加了隴海鐵路8號橋的搶修工作。該橋高45米,是當時全國最高鐵路橋。大橋遭到炸毀后,因施工難度極大,先前工程隊耗費較長時間未能修復。
面對無法攀爬的橋墩,楊連弟琢磨出用鐵鉤綁桿子登高的辦法,他帶領18名戰士在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冒險登高作業。
前后耗時4個小時,9月4日下午1點,楊連弟成功登上8號橋2號橋墩。他所創造的“單面云梯”施工法,為大橋提前修復奠定了基礎。當年10月18日,8號橋順利通車,比預定計劃提早了12天,楊連弟榮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登高英雄”稱號。
1950年楊連弟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編入鐵道兵團一師一團一連,當年11月赴朝參戰。在鴨綠江、大同江、沸流江、龍津江、清川江、百嶺川等鐵路橋梁的搶修任務中,楊連弟均做出了貢獻。1951年3月,楊連弟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5月15日,楊連弟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被一顆定時炸彈的彈片擊中頭部,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3歲。
楊連弟犧牲后,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等稱號。隴海鐵路8號橋被命名為“楊連弟橋”,他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連弟連”。
為紀念楊連弟的英勇事跡,2013年,天津市籌資建立了楊連弟烈士紀念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紀念館分為藝術展廳、事跡陳列廳和多媒體演播廳三個部分,用大量的圖片、實物和音像資料全面展示了楊連弟的生平事跡和卓著戰功。
家住天津市河北區的楊連弟之子楊長林告訴記者,自己這一輩共三人,分別參加了海陸空三軍,就是因為從小受到父親事跡的影響,“就想當兵,繼承父親不服輸、永攀高峰的精神”。現已退休的楊長林一直從事楊連弟事跡的義務宣講工作。“英烈的精神永不過時,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推動這些事跡流傳下去。”他說。
與此同時,也需要及時啟動新技術主體協同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與相關規劃,加速推進數字化政府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公共治理的制度規則,有效加強監管。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在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今年的勞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并從多個方面對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出了要求。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弘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凝聚團結奮進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020年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籌委會辦公室主任、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李玉賦介紹,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評選表彰勞動模范,1950年至今先后召開16次表彰大會,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超30000人次。
今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淮河,視察治淮工程,察看淮河水情,詳細了解淮河治理歷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確立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翻開了淮河治理歷史性的嶄新一頁。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日子里,人們除了為志愿軍的英勇頑強而感動外,也關心志愿軍官兵吃什么。從1952年起,國內一些食品加工廠還研制生產了罐頭食品,供給在朝鮮前線的志愿軍食用。
干部禮服樣式:大檐帽;上衣前開襟,單排五粒金黃色銅扣,兩個上挖袋;西式褲;黑皮鞋。禮服帽為大檐帽(女軍官為無檐軟帽):大元帥、元帥、將官為金黃色金屬絲帽帶,校官為黑色皮革帽帶。
軍裝,是供軍人穿著的制式服裝,是軍人身份的重要標志,是部 隊形象的重要體現。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這批軍裝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以表紀念。
從國際社會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個新奇的經濟社會現象,很多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比較典型的有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非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