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16:36 來源:中國軍網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日子里,人們除了為志愿軍的英勇頑強而感動外,也關心志愿軍官兵吃什么。你知道嗎?當美國兵吃膩了午餐肉時,志愿軍連炒面可能都吃不上!
周總理親自動手為志愿軍炒面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由于我軍沒有制空權,部隊白天隱蔽防空,夜行晝伏,有糧食也難以生火做飯。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戰場上,向部隊供應什么樣的軍用食品才既便于隨身攜帶,又能隨時食用?東北軍區后勤部試著將70%小麥、30%大豆、玉米或高粱經炒熟、磨碎、混合后,再加入0.5%的食鹽,制成一批易于保存、運輸和食用的野戰方便食品——炒面。這批樣品運到前線后,因其既可避免做飯的炊煙暴露目標,又食用方便,很受指戰員的歡迎。彭德懷司令員和志愿軍總部的其他首長看過樣品后也都十分高興,專門讓負責后勤工作的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給東北軍區后勤部發了電報:“送來的干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并要求在以后為志愿軍準備的口糧中,要供應三分之一的炒面。當時志愿軍每月需要炒面1482萬斤,東北地區只能解決1000萬斤,還存在較大的缺口,需要關內加以解決。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周總理
政務院周恩來總理對此非常重視,立即指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和中南各省市布置任務。為了滿足前方這一緊急需要,東北人民政府還專門發出了《關于執行炒面任務的幾項規定》,專題研究部署任務。于是,東北和全國其他地區迅速掀起了一個男女老少齊動員、家家戶戶忙炒面的熱潮。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人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同北京市的干部和群眾一起做炒面。消息傳到朝鮮前線,給廣大指戰員以極大的鼓舞。這是美國兵根本不能理解的!
志愿軍后方為前線制作炒面
有了炒面,打仗時,大家隨身背著一條炒面口袋,饑餓時抓一把炒面塞在嘴里,再吃上幾口雪,就可以堅持行軍作戰。炒面伴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戰士們感激炒面解決了大困難,甚至喊出了“為炒面立功”的口號。
1950年12月23日,在二次戰役即將勝利之際,為了繼續準備打第三次戰役,彭總讓洪學智代他起草了一份給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所有部隊對于東北送來前方之炒面頗為感謝。請今后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面。”
從志愿軍入朝到1951年6月,共前運此類干糧3萬余噸,基本滿足了志愿軍的急需。洪學智同志曾動情地說:“如果沒有炒面,就解決不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東北軍區為志愿軍運送的干糧
入朝初期志愿軍部隊經常面臨斷糧的困難
志愿軍雖然有了炒面,但是吃仍是大問題,炒面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據志愿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將軍回憶:
在入朝初期,第二十兵團部隊許多連隊一連十來天吃不上一頓熱飯,睡不上一次“干燥的覺”。隨身攜帶的干糧要帶到前線去,不敢輕易吃掉。四兩米加上自挖的野菜,就是一天的伙食。成千上萬的人得了腸炎、痢疾。
在供給困難的日子里,我們糧食的定量已減少到很低的限度,前沿部隊每人每天一斤,兵團機關每人每天八兩(當時十六兩為一市斤,即半斤)。其實,有段時間連這個標準也不到。
前沿部隊有時也難免處于彈盡糧絕的困境。從前沿部隊回來的參謀人員說,有的連隊斷了糧,只得挖一種名叫“拖拉機草”的植物充饑,結果致使一些戰士鼻子流血。有一些戰士因極度饑餓而昏迷,甚至死在陣地上。
身背肩扛向前線運給養
敵人對志愿軍補給線和倉庫的瘋狂轟炸,使志愿軍的補給遭受了很大損失。例如,1951年4月8日,敵機向我三登庫區投擲大量燃燒彈,一次就燒毀了84節火車皮物資,其中有生熟糧食287萬斤,豆油33萬斤,單衣和襯衣40. 8萬套,膠鞋29萬雙,還有大量其他物資。后方供應的物資只能有百分之六七十到前線,百分之三四十在途中被炸毀……這使得志愿軍的糧食補給更是雪上加霜。
1951年4月下旬,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回國向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副主席匯報志愿軍后勤問題,“現在戰士有三怕,一怕沒飯吃,二怕無子彈打,三怕負傷后抬不下來。”
在糧食最緊張的日子里,主管志愿軍后勤工作的洪學智每天把糧食的情況向彭總報告兩次,包括后方起運了多少糧食,運到沒有,送到前線部隊有多少。
美軍在感恩節和圣誕節,前方官兵還能吃到火雞
而在同一時間,志愿軍戰士則以土豆充饑
干糧袋和“禮拜攻勢”
看過志愿軍入朝作戰資料照片的人可能對志愿軍戰士身上斜挎著的布口袋有深刻印象。這個布口袋就是干糧袋,我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都使用過。美國兵供給足,不擔心沒飯吃,所以用不著這個。但對于供給落后的志愿軍,這個不起眼的布口袋就至關重要了,在后勤補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志愿軍必須靠這個口袋里的干糧維持生命,雖然這口袋里裝的實在不是什么有營養的東西。而人體抵抗嚴寒所最需要的熱食,在美軍那里是敞開供應,在志愿軍這里卻成了夢寐以求的美食。為了防備空中無時不在的美軍飛機,志愿軍前線部隊嚴格控制火的使用。沒有了篝火爐灶也就沒法加熱食品,也就沒有熱水能喝。很多時候,志愿軍從上到下都是吃一口干糧袋里凍得硬邦邦的炒面,再抓一把地上的積雪解渴。在第二次戰役中,第九兵團的將士們少則三天,多則九天沒有吃過一口熱飯,因為生火做飯會暴露目標。所以炒面成了志愿軍的主要口糧,有時候炒面也沒得吃,只有用凍土豆來充饑了。
戰士們用干糧袋領糧食
一條干糧袋通常能裝五到七天的干糧。由于志愿軍補給條件差,戰士們所需的給養、彈藥,主要靠自身攜帶,最多只能支撐一個星期,然后攻勢必然停止,所以被美軍叫做“禮拜攻勢”。尤其是志愿軍第九兵團,由于缺少汽車,武器裝備和彈藥全部都靠人力或畜力馱運,子彈也是每人自行攜帶,一般每支步槍為80發。因此糧食攜運就更為困難,從過鴨綠江后就只發過4天的干糧,其后日子里全部靠就地籌措,在人煙稀少的長津湖地區能獲得的糧食可想而知,很多部隊糧食供應下降到正常數量的一半甚至更低!
據志愿軍老兵回憶,入朝時每人背一個干糧袋,大約有五、六斤的高粱米,等我們到了戰場就吃完了。那時,為了躲敵機,白天不能生火做飯。早上吃過早飯,帶傷員上山防空時,大家就裝上一些煮熟的土豆和炒面,壓縮餅干很少,主要留著給傷員吃。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冬天,土豆很塊就凍成一個“硬石頭”,啃起來挺費勁,而且凍過的土豆,味道是苦澀的,同志們都不愛吃。就是這種又苦又硬的食品,也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比較起來,可口的就是我們的“家常便飯”——炒面了。吃炒面是有“講究”的,必須邊吃邊喝水,否則又噎又嗆,根本無法下咽。
我軍第一代野戰食品——壓縮干糧
電影《上甘嶺》中志愿軍在坑道里艱難吞咽壓縮餅干的鏡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士們吃的就是我軍最早的壓縮干糧。
新中國成立后,我軍對軍用食品的研制和使用非常重視,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不久就開始了野戰食品研究。總后方勤務部軍需部首次組織生產壓縮干糧,原料有熟面粉、熟豆粉、花生米、蛋黃粉、干棗粉、胡蘿卜粉、砂糖、精鹽和植物油等,用機械壓縮成塊狀,主要供應赴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1951年下半年,志愿軍開始供應壓縮干糧,這可以說是我軍歷史上最早的制式野戰食品。到1952年上半年,壓縮干糧就基本代替了炒面。但是,我軍最早的壓縮干糧跟現在是沒法比的。
據一位在朝鮮戰場實習的軍校學員回憶,當時由于供給線經常被切斷,壓縮餅干成為他們最“豐盛”的餐點。一次,因敵人飛機狂轟濫炸,供給線又一次被切斷。班里已幾天沒有補給,班長從挎包里摸出了一塊壓縮餅干,大家卻相互推托說不餓,最后班長決定“一人一口把壓縮餅干吃完”。輪到一名小戰士吃,他實在太餓了,一口就咬下去,只聽“哎喲”一聲,竟硌掉了一顆門牙……原來,許多年輕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由于營養跟不上牙齒都松動了,便出現了一時性急狠咬“鐵餅干”硌掉牙齒的情況。
從1952年起,國內一些食品加工廠還研制生產了罐頭食品,供給在朝鮮前線的志愿軍食用。
為志愿軍生產的罐頭
傳統的埋鍋造飯
由于軍隊這一武裝集團的特殊性和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等原因,我軍要求部隊平時一日三餐吃熱食,并規定作戰部隊每天不得少于兩餐熱食。在野戰條件下,野炊是當時保證熱食供應的唯一途徑。而埋鍋挖灶一直是野炊的基本技能。在抗美援朝戰場,我軍野炊主要是靠“埋鍋造飯”的傳統辦法。志愿軍出國前就準備了行軍鍋5000口,這是當時最主要的野戰炊具了。
但是,“埋鍋造飯”這種傳統的野炊方式不僅攜行不便,而且在特殊地域和季節,特別是在高寒地區,挖灶臺都成為問題。埋鍋造飯不僅加工制作時間長,而且在制作過程中容易產生夾生、竄煙,制作的飯菜質量不高,衛生難以保證,官兵食用后還可能導致胃腸疾病。
行軍鍋
據志愿軍老戰士回憶,當時在朝鮮戰場上能吃上繳獲美軍的C-口糧,簡直就不亞于饕餮大餐!在長津湖戰役中還曾繳獲過美軍的野戰餐車,餐車的后廂一層層全部是鋁制的抽屜,拉開抽屜是一個個的灶眼,每層抽屜的空間正好可以放下美軍士兵的軍用飯盒,只要關上抽屜就可以對飯盒進行加熱,幾分鐘之后,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這讓只能啃著凍土豆和炒面的志愿軍士兵大為羨慕!
我軍從1952年開始研制炊事車,限于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到60年代初才研制并裝備了野戰馬拉炊事車。因此,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仍是使用傳統的“埋鍋造飯”。
幸福的美國大兵,竟然能在烽煙彌漫的戰場吃上冰激凌
而我們的戰士只能啃冰砣,看著真讓人流淚
毛主席說應該給戰士們增加營養,每天吃一個雞蛋
由于志愿軍戰士長期吃炒面,營養不良,加上進入陣地戰后一面戰斗一面挖坑道,過度疲勞,特別是初進坑道,陰暗潮濕,很少見陽光,許多部隊發生了維生素A缺乏癥,一些人得了夜盲癥,嚴重影響了我軍夜間作戰能力。
1951年冬,洪學智回北京向軍委總后勤部匯報志愿軍后勤情況,受到毛主席接見。毛主席向洪學智詳細地詢問了部隊進入相持階段后的作戰情況、生活情況和后勤保障情況。當洪學智談到朝鮮前線供應上存在的問題,有的部隊由于營養缺乏,不少人得了夜盲癥時,毛主席臉上不禁露出了焦慮的神色,關切地說:“應該給戰士們增加營養,給戰士們每天吃一個雞蛋,這我們還是可以辦得到的吧!”
洪學智說:“雞蛋我們還是有的,但往前線運送很不容易,不但要轉幾次火車汽車,而且敵機轟炸得也很厲害,弄不好,就打碎了。”
毛主席說:“你們想想辦法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志愿軍后勤司令部經過研究決定,從國內運來花生、黃豆、蛋粉、新鮮蔬菜和動物肝臟等營養食品,供應部隊。并從朝鮮老百姓中得到了兩個治療夜盲眼的土法子。由于采用了這兩個偏方,再加上我們的食品供應不斷改善,戰士們的夜盲眼很快就得到了治愈。
陣地戰后期志愿軍在坑道里能吃上餃子
在抗美援朝前期的運動戰階段,各級軍需部門在供應炒面和壓縮干糧以解決部隊當時最低的飲食需要的同時,抓緊利用戰斗間隙、戰況有利時機和利用黃昏拂曉時做飯,盡可能為部隊供應熱食,以便恢復部隊體力。在戰線基本穩定后,部隊進入坑道作戰,為了保證部隊及時吃上熱飯熱菜,前沿連隊改變了過去從后面坑道送飯菜的做法,在坑道口搭建小伙房,班排分散做飯。
到了第五次戰役后,轉入陣地戰,伙食有較大改善,后方部隊可以吃熱飯、餅干和少量的罐頭,一線部隊不能生火,除了夜間炊事員可以從后方送上一頓熱飯之外,只能吃餅干或者干糧,由于轟炸,還是會斷頓。但是比剛入朝時還是要好很多的。
在坑道里包餃子
某部炊事班正在炸油條,改善戰士的生活
一些條件較好的部隊,會千方百計改善伙食,在坑道里想方設法的種一些菜,《朝鮮戰爭1000天——39軍在朝鮮》里面就提到39軍的炊事員們在坑道里種了豆芽,還能磨出少量的豆腐。
楊成武將軍回憶:即使是在那種情況下,我們還堅持種菜,從國內捎種子:小蔥,小白菜,就在指揮所的旁邊開墾出一塊地,澆水,鋤草,解決了一點吃不上青菜的難題。
1952年,志愿軍物資供應全面好轉,志愿軍將士吃飽穿暖已無問題。到1953年,志愿軍將士吃上肉類和蔬菜水果已不是奢望了。
即便如此,志愿軍的給養和美軍比仍是地下天上。但是,就是這些最可愛的人,不叫苦、不抱怨,拋灑熱血,硬是打得那些吃飽穿暖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沒了脾氣!
志愿軍以雪代酒慶祝勝利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家)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平
編輯:柴瀟
新華社發 這種全民族應戰的大無畏精神狀態可以概括為三句話:承受壓力,應對挑戰;藐視困難,勇往直前;團結一心,敢于勝利。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中國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堅持戰爭的正義性,始終以孤立和打擊美國這個主要敵人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無數志愿軍將士血灑戰場、埋骨異國,用鮮血與生命踐行了保家衛國的錚錚誓言,定格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一支軍隊能夠贏得敵軍司令官的高度贊揚,不能不說志愿軍深入骨髓的血性戰斗意志世所罕見、令人欽佩。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支援了朝鮮人民,穩定了朝鮮局勢,保衛了新中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和平。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更加緬懷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們,更加銘記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崇高事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支援了朝鮮人民,穩定了朝鮮局勢,保衛了新中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和平。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更加緬懷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們,更加銘記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崇高事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薛劍強,原名薛桂珊,江蘇省漣水縣人,1922年出生,1940年加入新四軍,194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漣水縣大隊指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營長、團長,中國人民志愿軍師參謀長等職。
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的釜谷里戰斗中,有這樣一把“神號”,硬是把英國兵嚇跑了。英軍不甘心失去這塊要地,在坦克和炮火的支援下,分多路向立足未穩的7連發起沖擊,企圖奪回南山陣地。
1950年10月,朝鮮半島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了我國安全。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在云山、溫井地區迎擊進犯的敵人,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后的第一次戰役。
摘要:第四次戰役歷時87天,敵軍雖向北發起猛烈進攻,卻只前進了100余公里。從1月25日開始,志愿軍第50軍和第38軍一部在漢江以南進行了20余天的陣地防御戰,以阻擊向漢城進攻的美軍第1軍。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發起了第三次戰役。戰役開始前志愿軍首長的決心是:出動9個軍(內含人民軍3個軍團)對敵進行分割包圍,爭取在三八線附近殲滅敵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