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4日11: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并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物質日益豐富、人民群眾收入普遍提高。經濟發展了,收入提高了,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家寶”不能丟。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堅決清理整頓“舌尖上的浪費”“酒桌上的應酬”等干部群眾深惡痛絕的突出問題,到制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從啟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到發起“光盤行動”,培育餐桌新風,黨和政府一直在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與此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在現實生活中,浪費行為仍然存在。在酒店飯館,食客已散、佳肴未動的現象仍不少見;在各類宴請中,“要面子”總是強過“飽肚子”,大量食物被扔進了垃圾桶;在剛剛興起的直播行當,“吃播”“大胃王”等另類直播吸引了大量擁躉,吃得越多、越稀奇越能吸引觀眾的目光。這些浪費現象,明顯與我們所倡導的節儉風氣大相徑庭。
造成浪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沒有節約意識;有的是盲目攀比、講究排場;更有甚者,存在“我花了錢,浪費也是我樂意”的錯誤思想。古人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任由過度消費成為生活習慣,攀比鋪張的不良之風就會在全社會逐漸蔓延,必然會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
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應當成為全社會所追求的價值觀。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永遠都不能丟,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制止餐飲浪費的長效機制,凈化奢侈浪費、炫富競奢的思想土壤,讓勤儉節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4日 07 版)(責編:岳弘彬)推薦閱讀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長魏捍東談消防救援隊伍抗洪搶險 截至目前,南方地區已經歷了11輪強降雨,長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平均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相繼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防汛救災形勢十分嚴峻。作為抗洪搶險的主要力量之一,消防救援隊伍不斷提升救援行動的實效性和安全性,最大限度降低洪澇災害損失。
扶貧公益崗位安置478.55萬貧困人口 中西部22個省份扶貧公益崗位安置478.55萬貧困人口,其中護林員122.38萬人,護路員30.28萬人,保潔員138.05萬人,護水員16.81萬人,護理員5.66萬人,村務管理員33.88萬人,其他131.49萬人。光伏扶貧資金提供的公益崗位124.46萬個,吸納貧困人口122.39萬人。
浪費可恥、節約光榮。揆諸現實,每天仍有不少跑冒滴漏的浪費在上演,就拿用水用電來說吧,有的人洗完手后不關緊水龍頭便揚長而去;只有人人勤儉、處處節約,文明幸福的味道方能更加長久,節約的一點一滴終將匯聚成資源累積的汪洋大海。
浪費可恥、節約光榮。揆諸現實,每天仍有不少跑冒滴漏的浪費在上演,就拿用水用電來說吧,有的人洗完手后不關緊水龍頭便揚長而去;只有人人勤儉、處處節約,文明幸福的味道方能更加長久,節約的一點一滴終將匯聚成資源累積的汪洋大海。
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出臺紅白事管理公約,讓節儉辦宴蔚然成風,向攀比浪費堅決說不,不只是減輕了負擔,更有效凈化了鄉風。(文/高永維 繪圖/鮑子仟) 彩云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聯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文明用餐,節儉惜福”“適度點餐,拒絕浪費”……“十一”期間,從店鋪里的精美海報,到網絡上的溫馨提示,類似標語隨處可見。人們在享受美食之時,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9月29日,記者獲悉,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弘揚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堅決杜絕餐飲浪費行為,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制定七條措施指導餐飲企業制止餐飲浪費,大力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濃厚氛圍。
海航在所有國內實際飛行時間80分鐘以上的配餐航班上,面向旅客正式推出“餐食兌換積分”服務,鼓勵旅客按需用餐,用實際行動減少機上的餐食浪費。在飯店點餐時,以吃好、吃飽為準,全家或跟朋友出行,絕不攀比,點飯點菜不浪費,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
在全社會開始響應反對浪費號召時,反倒是個別單位、國企“不為所動”,公款吃喝依然鋪張浪費。深究公款吃喝屢禁不絕的原因,還是一些政府部門、機關單位、國有企業中,仍有人篤信“吃喝好辦事”,酒桌文化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克勤克儉的思想意識仍然沒有形成。
新學期開學,天津大學學生王鵬舉發現“小份菜”成了每個食堂的標配。在保證膳食營養前提下,推廣一料多菜、一菜多味,對邊角余料進行二次精加工,確保物盡其用,避免原材料浪費。
在四川巴州,記者隨機走進幾個餐飲店,發現食客離開后,不少餐桌還有很多剩飯菜,有的菜幾乎沒有動過。除了9寸碗大碗面,牛肉面館又推出了7寸碗的小碗面,老人、小孩和飯量小的女士又可以點小碗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