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8日11: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疫情無國界,全球共戰役。危機時刻,國際社會選擇緊緊站在一起。
面對疫情,中國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政策舉措,最大限度防止疫情向外擴散,第一時間通報疫情信息,展現了“敢于負責、積極作為”的大國擔當;
面對疫情,許多國家、國際組織和友好人士紛紛表達慰問和支持,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國伸出了援手,匯聚成“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滾滾暖流;
面對疫情,中國盡己所能給15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向27個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積極分享病患診療方案和疫情防控經驗,譜寫了“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人間佳話;
……
大道不孤,守望相助。在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保衛戰中,國際社會唱響了一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合唱。在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世界各國求同存異、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對世界走向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這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標識,不僅體現了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也彰顯了中國守護人類共同家園的博大情懷。
一 和平發展: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胞波感情重,江水溯源長?!绷暯娇倳?020年首次出訪就來到緬甸,與緬各界人士廣泛交流,深化兩國互利合作,共話千年胞波情誼。25個小時、12場活動,見證了中緬關系的“高光時刻”。從周邊鄰國做起,編織全球伙伴關系網絡,不斷完善我國外交布局,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和平發展“路線圖”。
遙想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孤立和封鎖我們,和中國建交的國家寥寥無幾。1950年,僅有1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70年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認同。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建交,堅定地和中國站在了一起。目前,我國已經同18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1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不同層級的伙伴關系,“朋友圈”遍布七大洲五大洋。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金融風暴余波未了,恐怖襲擊此起彼伏,難民問題愈演愈烈,“灰犀牛”風險危機四伏,“黑天鵝”事件防不勝防,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世界仍然很不太平。面對人類當前的諸多不和諧因素,作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的捍衛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全面發展同各國友好合作,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打造區域命運共同體,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努力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
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F代國際關系伴隨著民族國家的產生而興起,打上了鮮明的西方印記。雖然西方國家也在國際關系中倡導所謂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價值理念,但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始終是近代以來國際關系的主要邏輯。中國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大家平等協商解決,而不能由一兩個大國說了算。無論是維護和平穩定,還是促進共同發展,都必須充分貫徹民主的原則,把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作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我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國際關系向著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近些年來,某些國家炮制包括“新干涉主義”在內的借口,打著民主、人權、自由的旗號,在一些國家大搞“顏色革命”,甚至訴諸武力、大打出手,極盡恃強凌弱之能事。事實反復證明,霸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導致新的更大矛盾。我國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主張通過對話協商、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難點問題,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西方一些人拿所謂“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來說事,大肆渲染“國強必霸”,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魔鬼”,似乎哪一天就要危害世界。這些都是徹頭徹尾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10年來,中國軍費開支占GDP比例平均約為1.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華民族沒有侵略別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也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威脅,而且還會給世界帶來福音。
二 合作共贏:推進開放體系建設
“世界工廠”“國際車間”“制造大國”,這些都是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樞紐地位的形象說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制造業一度停擺,導致全球產業鏈受到嚴重沖擊,甚至面臨斷供的危險。為把疫情對世界經濟影響降到最低,中國在嚴格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快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以保證國際供應鏈條的順暢運轉。這著實讓世界松了一口氣,“中國工廠機器一開動,全球產業鏈就穩了”。
中國始終把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重要原則,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推動人類共同利益的實現。義利觀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強調見利思義、以義取利、重義輕利、舍利取義,始終把“義”放在首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對外合作中始終秉持正確的義利觀,貫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方針,不僅使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也為促進世界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今時代,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中國經濟已經深深融入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和穩定之錨。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我國今天的經濟地位是在開放中形成的,未來贏得更大的發展也必須在開放中實現。我國將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部署,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為抓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就是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為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提供支撐。6年多來,“一帶一路”由點到面、由理念到行動、由愿景到現實,逐步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之一。目前,已有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方簽署了合作文件,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均納入“一帶一路”相關內容。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就是在完成總體布局、勾畫出“大寫意”的基礎上,推動“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描繪出精雕細琢的“工筆畫”。
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當前,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泛濫,個別國家把國內問題歸咎于外部沖擊,認為他們在現有貿易體制下“吃了虧”,采取包括貿易在內的各種手段打壓其他國家發展,甚至不惜頻頻“退群”“毀約”“甩鍋”,試圖另搞一套,對多邊貿易體制帶來嚴重危害。中國堅決捍衛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促進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和融合。
開放安全有保障。打開國門搞建設,難免會泥沙俱下,扎緊安全籬笆至關重要。在引進來的過程中,要吸收好國外先進的東西,也要警惕外來顛覆滲透活動,防范消極腐朽思想的侵蝕;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隨著我國公民和法人走出去的規模越來越大,海外安全風險也逐漸增大。據統計,目前海外中國企業有近4萬家,留學生約150萬人,2019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次約為1.7億。必須加快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完善領事保護工作機制,切實維護海外同胞生命財產安全。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在一些國家急于關上大門的時候,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堅定前行,在更大的范圍內發展自己、造福世界。
三 公正合理: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從博鰲亞洲論壇到中法全球治理論壇、從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到瑞士日內瓦萬國宮演講、從俄羅斯烏法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深刻闡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強調要積極變革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全球治理格局取決于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于國際力量對比變化。21世紀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經濟總量在全球占比接近40%,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東升西降”的歷史性變化。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應對和解決面臨的問題,改革全球治理體系迫在眉睫,人們的呼聲越來越高。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水漲船高”。過去,中國“個頭小”,說話沒人聽。現在不一樣了,中國變成“大塊頭”了,世界上的事情大家都想聽聽中國怎么說,國際社會期望看到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國方案。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引領世界格局演變方向,引領人類文明發展方向。
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版圖深度調整,西方發達國家日漸式微,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迅猛。相對于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趨勢,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代表性和適應性不強,表現出“肌無力”,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束手無策,亟須進行變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理應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中有更大作為,積極參與并努力引領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主動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更好維護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2020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首次提出“綠天鵝”事件的概念,認為未來氣候領域可能出現極具破壞力的現象,給人類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進而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持續半年之久的澳大利亞山火、席卷非洲和亞洲多國的沙漠蝗蟲等極端災害,都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再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世界各國必須行動起來,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將堅守國際承諾,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善盡維護人類家園的國際責任。
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現行的國際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起來的,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弊端,但在過去70多年,對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體系,并不意味著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在整體框架下進行調整和創新。中國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平臺機制化建設,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在通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輝大道上,中國將和世界各國一道,為擺脫貧困落后、促進繁榮發展而不懈努力,為消除分歧戰亂、維護和諧穩定而持續奮斗,為弭平文明隔閡、加強交流互鑒而貢獻力量,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與此同時,也需要及時啟動新技術主體協同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與相關規劃,加速推進數字化政府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公共治理的制度規則,有效加強監管。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在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今年的勞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并從多個方面對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出了要求。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弘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凝聚團結奮進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020年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籌委會辦公室主任、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李玉賦介紹,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評選表彰勞動模范,1950年至今先后召開16次表彰大會,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超30000人次。
今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淮河,視察治淮工程,察看淮河水情,詳細了解淮河治理歷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確立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翻開了淮河治理歷史性的嶄新一頁。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日子里,人們除了為志愿軍的英勇頑強而感動外,也關心志愿軍官兵吃什么。從1952年起,國內一些食品加工廠還研制生產了罐頭食品,供給在朝鮮前線的志愿軍食用。
干部禮服樣式:大檐帽;上衣前開襟,單排五粒金黃色銅扣,兩個上挖袋;西式褲;黑皮鞋。禮服帽為大檐帽(女軍官為無檐軟帽):大元帥、元帥、將官為金黃色金屬絲帽帶,校官為黑色皮革帽帶。
軍裝,是供軍人穿著的制式服裝,是軍人身份的重要標志,是部 隊形象的重要體現。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這批軍裝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以表紀念。
從國際社會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個新奇的經濟社會現象,很多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比較典型的有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非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