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7日12:12 來源:光明網
“民以食為天”,人們總是忘不了每個時節該張羅什么吃食。
經歷炎熱夏日,常常食欲不振,消耗又比較多,人們的體重多會下降。立秋時節涼風一起,胃口逐漸恢復如常,就到了“貼秋膘”的時候。
古時,人們會在立夏、立秋分別上秤,將體重兩相比較,看看自己掉了多少“膘”。隨后去市場挑幾斤好肉,或燉、或烤、或紅燒,各種肉食紛紛端上餐桌,“以肉貼膘”增加營養,人們做著準備迎接秋涼和冬寒。
2019年8月8日,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一家肉食店,顧客在選購各種肉食。陳彬 攝/光明圖片
在物質豐饒的當今,“貼秋膘”還需適度。借“貼秋膘”的名義放縱食欲,反而不利于健康。
除了“大魚大肉”,立秋的餐桌,還有很多食物可以選擇。
東北人一般在立秋吃餃子,還有“搶秋膘”的習俗——誰搶到別人碗里的餃子,誰就會身體健壯。
有多種營養價值的茄子在立秋前后成熟,加之明代大將常遇春在攻下元大都后寬嚴相濟治兵的典故,立秋吃茄子就在北京地區流傳下來。
山西人習慣在立秋這天吃小米粥,調養夏熱帶來的腸胃損傷。在山東膠東地區,立秋時會將磨好的豆渣與應季的青菜合煮成有淡淡香氣的豆菜,“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應時吃豆渣也有養胃防腹瀉的功效。
小米粥。圖片源自CFP
吃西瓜“啃秋”是主要流傳在江浙一帶的立秋習俗,人們認為可以避免痱子、腹瀉、瘧疾等疾病,也有迎秋之意。但應提醒腸胃不好的人們,不宜盲目跟風大啃西瓜。除西瓜外,江浙還有吃秋桃、喝燒酒、吞赤小豆的習俗,據說可以防病消災。在浙江金華,番薯粉做成的涼糕也是立秋這天人們的“心頭好”。
2019年8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鎮肇村村文化禮堂,小朋友們在吃西瓜“啃秋”。胡建歡 攝/光明圖片
對四川老小而言,立秋不能忘的就是“喝秋水”。在立秋到來的正刻喝一杯水,夏天積壓的暑氣隨之消除。
來到廣東,立秋的小吃別具風情。老嶺南人講究“秋風起,食臘味”,鮮亮濃香的臘肉掛滿了市場。梅州人會打糍粑、吃糍粑,象征家族凝聚,慶祝秋日豐收。還有汕尾地區用蔬菜瓜果炒成的菜茶,與親朋好友齊聚喝一杯,消暑又營養。
廣東臘肉。圖片源自CFP
此外,立秋后天氣逐漸干燥,晝夜溫差變大,中醫認為,應多吃潤肺食物。梨、蜂蜜、銀耳、蓮子、百合、山藥等,都是清涼潤肺的佳品。
看完這份由北到南匯聚立秋時節各地吃食的攻略,哪個是你想嘗試的呢?(光明網 孔繁鑫)
[ 責編:董大正]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資料圖 “秋”最早出現于《殷虛書契后編》,其中的甲骨卜辭寫道:“今秋我入商”。唐代詩人李益在立秋當天攬鏡自照,感慨韶華不再,寫道:“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雖說夏日的暑氣還沒有完全消散,但略帶涼意的微風已經讓人感受到秋天的腳步。
從這個角度看,立秋當天并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種種習俗之外,大家盤算的大多與農事活動有關,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準備盡情享受豐收之樂。
慢跑,是公認的最佳有氧代謝運動,它能消耗人體大量的熱量,燃燒脂肪減肥。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秋季人體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保持好一定的運動量,可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優選梨、蜂蜜 隨著空氣逐漸變得干燥,人們會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
四季中國·立秋
8月8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時節,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正值“雙搶”季節,當地農民頂高溫、冒酷暑,搶抓農時,搶收早稻,及時耙田整地,搶種第二季優質水稻,廣袤的桂北大地處處都是各族群眾忙碌的身影。
[唐]王建 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曝舊芳茵。立秋日后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宋]劉翰 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宋]楊萬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風半點無。
經歷了一段時間夏季酷熱的考驗后,8日終于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 民俗專家蕭放解釋,二十四節氣是依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確定的時間點,每一時間點相距15天,如果以立春為起點的話,立秋在第十三個節氣點上。
五分鐘精簡版 立秋 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暑去涼來 作物即將迎來收獲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今天的22時2分,就是立秋節氣。立秋,意味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