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0日18:37 來源:人民網
農業園區里熱火朝天勞作,扶貧車間里有條不紊抓生產,外出務工“點對點”幫扶,開發公益性崗位兜住“民生底線”……行走在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隨處可見群眾忙碌的身影。
“都是手上的活路,干著不算累,每個月能有2000多塊錢的收入,好得很嘞。”紫云縣松山街道新民村林下生態蛋雞養殖場,56歲的馬正蘭正忙個不停,配制飼料,給雞喂食,打掃雞舍,撿拾雞蛋。和過去相比,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就業得到了保障,馬正蘭一家摘掉貧困戶“帽子”,日子越過越美。
作為貴州掛牌督戰的9個未摘帽深度貧困縣之一,紫云縣即將迎來“脫貧摘帽”大考。而和紫云一起迎考的,其實還有整個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截至2020年初,貴州仍有9個未摘帽貧困縣和3個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擬摘帽縣(區),剩余貧困人口超過30萬人。為此,3月31日,貴州發出“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號令,提出奮力沖刺90天,堅決打贏總攻殲滅戰,確保上半年所有剩余貧困縣達到摘帽標準,所有剩余農村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條件。
7月4日,貴州召開脫貧攻堅督戰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指出,“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全省脫貧攻堅勝利在望。貴州將繼續奮戰6個月,認真抓好脫貧攻堅督查和普查工作,繼續加強掛牌督戰、定點督戰,不斷完善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持續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和成色,堅決如期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貴州堅持戰“疫”斗貧,省內大項目按時開工推進,工人就業有保障。 趙松攝
面對即將到來的脫貧“大考”,貴州堅持戰“疫”斗貧兩不誤,緊盯“9+3”掛牌督戰縣(區)脫貧攻堅工作,聚焦貴州經濟發展需要和就業崗位需求,穩住勞務輸出基本盤,抓住易地扶貧搬遷點,聚焦產業鏈培育,筑牢扶貧兜底線,擴大創業帶動就業新增量,向“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持續發力,不斷鞏固脫貧成果,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就業扶貧之路。
穩住就業“基本盤” 引導“外出務工族”安全有序返崗
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但對于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區的紫云縣來說,甚至連“一分田”都談不上。山多地少,生態環境脆弱,紫云縣的農業產業發展存在諸多困境,全縣41萬人,有超過四分之一選擇外出務工。
“原本以為受疫情影響,今年出門怕是難了,沒想到政府不僅給我介紹工作,還用專車把我送到了目的地。”家住紫云縣火花鎮興和村的趙先利,父親因病去世,母親身患甲亢,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一家人生活舉步維艱。“我們家姊妹5個,作為老大,我特別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家里的擔子擔起來。”趙先利說。
情暖千里路,貴州多措并舉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安全有序返崗。 開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正當她為工作發愁之際,紫云縣就業局通過與東西部對口幫扶城市——青島市的就業服務部門對接,在一所職業培訓學校為趙先利找到了一份文員的工作,包吃包住,月薪3000元。“除了工資和獎金,按照省、市、縣東西部勞務協作的相關優惠政策,在青島穩定就業三個月,每月安順市、青島市、紫云縣分別會給1500元、800元、700元補助,目前收入還不錯呢。”“五一”期間,趙先利給家里添置了電冰箱、洗衣機等電器。
為激發東西部扶貧協作合力,形成多方參與、有效互動格局,紫云縣主動與山東青島、浙江、寧夏等地加強溝通聯系,與對口幫扶城市簽訂穩崗協議,建立勞務輸出對接機制,開通專車、專線協助返程返崗,讓紫云縣一定數量貧困戶到沿海城市工作。此外,適時研究出臺返崗、就業補貼政策等系列舉措,引進東部企業到貴州投資建廠、開設扶貧車間,增加貧困群眾就業崗位,使精準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線上招商,吸引更多企業到貴州投資創業,助力脫貧攻堅。 趙松攝
借助外部力量,實現幫扶合力,紫云縣的做法只是貴州脫貧攻堅舉措的一個縮影。作為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2020年春節期間,貴州省返鄉農村勞動力達251.8萬人,其中跨省返鄉199萬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務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70%左右。
為確保就業幫扶不斷檔,貴州科學研判疫情形勢,對全省勞務就業扶貧工作作出專門部署。各地各部門紛紛響應,通過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跟蹤服務和權益保障,做好外出務工與就近就業扶持政策、培訓扶持政策、給予市場經營主體獎勵優惠政策等方面的對接,幫助200余萬外出務工人員安全順利返崗就業,給外出務工群眾吃下“定心丸”。
打出政策“組合拳” 助力“返鄉創業族”干得好留得住
脫貧致富離不開幫扶帶動,但最關鍵的還是要以幫扶為契機,挖掘內生動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創業的良好循環,積極拓展周邊市場,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努力讓群眾易就業、好創業、能樂業。
開陽縣生態富硒綠殼蛋雞養殖基地。 開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果不是政府一路支持和幫助,我們不可能發展這么順利。”貴州開陽縣珍硒瀚寶富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秦大江說。
因看好開陽生態環境和土壤富含硒的“雙重優勢”,2013年,長期在云南、四川等地從事工程建設的秦大江決定返鄉創業,發展生態富硒綠殼蛋雞養殖。項目推進過程中,秦大江在基地選點、土地流轉、員工招聘、冷鏈建設、物流保障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難。“短時間內,縣里不僅安排專家通過專業檢測幫我確定了養殖地點,還在基地建設、土地流轉、產品宣傳等各方面給予我幫助。”不到一年時間,秦大江就在全縣12個鄉鎮28個行政村建成了29個養殖基地,通過“公司+基地+農化”的運作模式,帶領當地群眾共同發展。
通過幾年的發展,秦大江的公司成了開陽最大的富硒雞蛋生產企業,事業發展蒸蒸日上。可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公司原定的銷售計劃。由于訂單大幅減少,倉庫里38萬枚生態富硒綠殼雞蛋面臨滯銷,積壓資金無法及時回籠,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企業庫存越多,生產成本就越高,周轉資金就越困難。”
了解到公司的情況后,貴州省、市、縣的農業、畜牧、工商、宣傳等部門紛紛主動上門,幫秦大江一起找銷路,解難題,同銀行協調低息貸款,向部門爭取項目資金補助,讓產品入駐貴陽多家商超,把門面搬到貴州最大的農業物流園,組織企業參加農特產品展銷會,多渠道開通產品線上銷售平臺……通過各方助力,不僅解決了基地產品滯銷難題,更幫企業全面打通了省內外銷售渠道。
招聘會開進村,助力群眾穩就業。 貴陽市南明區委宣傳部供圖
“穩就業首先要穩企業。隨著貴州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外出務工人員選擇回鄉創業,他們在資金、資源、技術、管理等方面具備一定優勢,是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真正發展起來,進而帶動更多困難群眾就業。”貴州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鼓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不斷健全農民工創業服務體系,貴州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強化就業增收政策扶持,搭臺唱戲、筑巢引鳳,對有意愿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給予政策、資金、培訓等各方面支持,吸引外出勞動力返鄉創業就業,喚醒鄉村活力。
培育產業擴“內需” 確保“在家上班族”穩定增收
從易地扶貧搬遷戶到成為“在家上班族”,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居民陳霞完全沒想到,不到兩年時間,她和家人不但舉家從大山搬到縣城,而且只有中專學歷的自己還成了一名“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標注師,每月工資4000元。
“丈夫外出打工了,家里小孩正在上學,總得有一個人留下來照顧他們,一家四口只有一個人賺錢生活壓力還是很大。”和安置點上的上千名“留守媽媽”一樣,過去的陳霞,一直期待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因地制宜發展辣椒產業,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大方縣宣傳部供圖
轉機來自于2019年8月。阿里巴巴公司聯合公益機構發起的“AI豆計劃”把人工智能產業中的部分崗位下沉到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作為萬山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旺家社區看準機會,積極對接,在社區內成立了銅仁旺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點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困難女性加入。
“說起來是高科技,可操作起來不難,只要認真接受崗前培訓,干活的時候認真仔細一些,一定能干得好。”陳霞說。如今,旺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有104名員工上崗,其中女性員工80名。公司正準備拓展業務、做大盤子,力爭再提供100個就業崗位。
從深山土屋搬進城區樓房,從“留守媽媽”到“人工智能標注師”,陳霞的生活變遷,只是貴州18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走上小康路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間,貴州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將188萬貧困群眾搬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其中城鎮化集中安置達179萬人,占比95.2%。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眾的命運,貴州想方設法讓搬遷戶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大力創建就業扶貧車間,開發就業公益崗位,不斷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打出系列“組合拳”,助力搬遷群眾就業創業。與此同時,由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12個特色產業,要求每個縣聚焦1個至2個產業,迅速擴大規模,實現“裂變式”發展,提升綜合產出效益,不斷把貧困勞動力吸引到產業鏈上,確保有勞動力搬遷家庭每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
紫云縣易地扶貧搬遷戶在扶貧車間就近就業。 狄凱攝
截至目前,貴州共建成扶貧車間914個,建成扶貧基地238個,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中,86.17萬人已實現就業。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他們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2015年以來,貴州先后啟動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等攻堅行動,全省農村公路新改建里程5.9萬公里,建成7.87萬公里通組硬化路,實現30戶以上村民小組100%通硬化路。
題:讓扶貧產品更暢銷、向農業品牌要效益——從農交會熱詞看“三農”發展新態勢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品牌化帶來了生產標準化,推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這里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滯后,村民們大多靠天吃飯,外出務工人員眾多,屬于典型的空殼村。但伴隨著村里柏油路的打通以及養殖綠殼蛋雞、種植食用菌等產業的發展,哪嘎村熱鬧了起來,漸漸告別了“山旮旯”。
廣州市黃埔區幫我們修建了盤山公路,想方設法提升種養技術,打開茶葉銷路,讓都勻毛尖茶直接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林下經濟是依托森林資源和林下空間,發展種植、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和開展森林景觀利用的一種復合經營模式,是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升森林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其中:林下種植面積330萬畝,包括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林下養殖面積310.9萬畝,包括林下雞、蜂、家畜等。
就在同一年,代化鎮被確定為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由貴陽市對口幫扶。” 眼下,走進這個360多畝的蔬菜基地,放眼望去,40個大棚整齊排列,棚內不時有群眾在翻耕土地、移栽菜苗。